话说营山进士人物轶事
在读完营山县志之后,我对我们营山县志所载的科举考试成果略作总括之后写了上面这首打油诗。
据现有的县志记载:从宋到清我县出了57个进士,12个翰林,192举人。
从这个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们营山过去所出的科举人才,尤以宋清两代,最为缤彩纷呈!
宋代,可以简单总结为6任5何4谢鲜,另外再加“黄杨雍郑贾”,一共出了25个进士、1个翰林、15个举人。
明代,6个进士、40个举人。
而最了不起的则是清代,共出了26个进士、11个翰林、137个举人。
至于其他众多的恩贡、拔贡之类,就未加算计在内了,这也仅仅只是现在保存下来载于县志的宋明清三代数据。我相信实际的数据还应该有缺失的可能,记载于县志的这个数据,应该是最保守的一个数据了。
即便如此,也可见我们营山这块土地,在过去真可谓人文荟萃!
大家也许对我们营山清代的历史还并不是很了解,我们营山从明清一直都是长期饱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厚厚的县志,记载的不只是我们营山过去的漫长历史,也真实记录了它所经历过的极为苦难深重的兵燹战乱史。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筑寨为堡,穴居山洞,经历了无数的动荡不安、家破流亡、杀戮伤亡。特别是在明末清初的顺康之际,战乱虎患,民不聊生,满目荒凉凋敝。县志记载在康熙12年(1673)的时候,我们营山整个人口才只有819人啊!
以前营山县衙在顺治四年1647年被农民起义军赶跑,士民弃城,投灵鹫寨,一直到康熙六年1667年才由知县胡应瑞搬回营山县城。在这之前,一直到顺治四年,营山县衙偏安于灵鹫山寨,整整躲避了20年才重新搬迁回来。那一年这位胡知县着手战后重建,因辛苦过度而卒于官。在胡知县死之后,就是福建举人毛鸣岐康熙七年1668年来署营山。他继续来战后重建,栽下了现在县政府的四棵黄葛树,也写了很多诗文。在最近意外得到他的大量诗文记载里,那时我们营山可是一片荒凉凄惨。
康熙12年,正好是福建人知县毛鸣岐11年离开后的后一年。以前的营山县城县志都没有记载从那一年起到康熙19年这8年时间里,到底还有谁当过营山知县,查遍了《四川通志》和所有《营山县志》都没有找到答案,也就是说,上述那一段最动荡悲惨的营山历史,县志无任何记载,留下了一段无人知晓的真空空缺。在下一任康熙19年的湖广举人,廖士贞不到一个月就被吴三桂部下的谭宏叛乱之军抓到渠县,最后在大竹杀掉了。廖知县效忠清廷,大义凛然,从容就义,满门忠烈,受到了康熙大帝的赐封。这位廖知县喋血营邑的历史可谓悲壮惨烈,当我有幸与他的族人谈及这段历史,每每都忍不住唏嘘感慨,肃然起敬。
所以,我们营山当时的进士举人,就是在这样战乱连连,人口稀少的情况之下,脱颖而出的磊磊珍惜硕果!称之为科第绵绵,甲于蜀川,真的是实属不易,且又真的实至名归了!
清代的人物历史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就姑且说一个宋代的人物故事吧!宋代何造、何修辅、何格非,这三个有“三桂同堂”美称的何家三进士我也不说。
我只选说一位与营山进士谢处厚有关的鲜为人知的轶事了。
在我总结宋代进士的“6任5何4谢鲜”中,其中4谢之中就有一个叫谢处厚的营山进士。
查《宋代科举资料长编.南宋卷下》载:“甲申(二十三日)赐特奏名进士王声叔以下同出身,至州文学、助教,凡六百五十七人。(《宋史全文》卷三二)”。
其中,我们营山的谢处厚也名在其中。那应属端平二年,乙未科(1235)进士。其实那次我们营山一同与谢处厚荣登进士的还有任天章、任有章、任逵、任汉章、贾居厚、雍沿、谢自厚、谢纯厚、谢继厚共10位进士。区区一个营山县,就一下考中了10个进士,这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科考成绩啊!而我说的“4谢”也就是诞生于这一年,关于这四个一年考中的谢氏同族进士,到底有怎样的族亲关系,因年代久远,史料无载,现已无法考证。唯一确凿可知的是他们都是县志有载的土生土长的营山人。
言归正传,最后该重点来说谢处厚的故事了。
且说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在游历杭州的时候,被杭州美景所感染,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望海潮》,这首宋词,相信不少人都知道的,现再摘录于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真实的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漂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他到杭州之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的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可是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只是一介布衣,无法进去见到。于是柳永就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叫楚楚的著名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府上的中秋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住了,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就说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因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得知这首精彩好词是故人所作,于是,就请柳永一起聚会吃了一顿饭,过后,也就把柳永打发走了,也并没有怎么提拔重用他。
却说柳永这首落笔不凡的《望海潮》一词在孙何的中秋府会一经唱出之后,立即不胫而走,传播遐迩。而且,竟然引出了一段与南宋命运相关的大是非。
一百三十多年后,这首词一直传唱到北方的金朝,当时的金国君主完颜亮听见乐工唱此词,竞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像着了迷一样,朝思暮想。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二月,他派画工扮作金朝贺正旦使施宜生的随从,去南宋秘密绘制了临安(杭州)湖山城郭图本带回去。完颜亮命人将这幅画裱成屏风,并加画上他自己全副武装、策马立于吴山绝顶的肖像。同时,完颜亮又在自己的肖像旁题了一首七绝:
万里书车尽混同,
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
立马吴山第一峰。
[译文]我要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江南(泛指长江流域,即南宋疆域所在)哪能容许有别家的疆域。我决心率领百万大军灭亡南宋,骑着战马站在西湖边的最高山峰上,尽情欣赏已属于我的大好山河。
这首《题西湖图》诗的意思很明显,北方已经统一,南方怎能不是金朝的封疆?因此,他将统兵百万,直下江南,完成南北统一大业,到那时,登上杭州群山峰巅,俯瞰一统的天下,那将是何等威风豪迈!
果然,仅仅时隔两年,完颜亮就在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完颜亮下令向南宋大举进攻,由御前都统骠骑卫大将军韩夷耶率领三万多军队,先进军两淮。临出发时,完颜亮亲自填了一首词《喜迁莺》赐给韩夷耶:
《喜迁莺・赐大将军 》
旌麾初举,正驶骁力健,嘶风江渚。
射虎将军,落鹏都尉,绣帽锦袍翘楚。
怒磔戟髯争奋,卷地一声鼙鼓。笑谈顷,指长江齐楚。
六师飞渡。 此去,无自误。
金印如斗,独把功名取。断锁机谋,垂鞭方略,人事本无今古。
试展卧龙韬韫,果见成功旦暮。
问江左,想云霓望切,玄黄迎路。
[译文]高举军旗出发,战马正筋力强健,在江边迎风嘶叫,射虎将军,落雕都尉(落雕即能射落大雕,表示弓箭技艺高超。将军、都尉在此处泛指军官)们,个个穿锦袍戴绣帽气宇轩昂。军鼓一声震动大地,将士们横眉怒目,须发竖立,奋勇争先。谈笑之间,已进军到长江下游和楚地(今长江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和浙江一带)。六军飞渡淮河长江(六师指天子的大军,古制天子有六军)。
这次出兵绝无失误。朝廷已准备好了斗大的黄金印,愿你们争取立功得到封赏。当年王溶烧断拦江铁锁消灭吴国,苻坚伐晋时能投鞭断流的英雄气概,希望你们同样立此大功。古人做的,你们也一样能够办到。施展像诸葛亮一样的指挥才能,灭亡南宋只是朝夕之事。想江南的百姓,如大旱天盼望云霓一样,将在道路两旁迎接我们的大军。
完颜亮虽然野心很大,梦想南宋百姓会欢迎他的军队,使他不费力就可以占领临安灭亡南宋。可由于他的统治暴虐,又缺乏军事才干,因而在长江边的采石被宋将虞允文打得大败。接着金国发生内讧,完颜亮被部下刺杀,于是全军狼狈退却。完颜亮遇到的这个打败他的对手虞允文就是绍定二年夏太守雍国虞公委蓬池主簿尉剑阳朱时敏在太蓬山透明岩写《安禄山辨文》的那个雍国虞公。
金朝南侵失败后,南宋诗人,也就是端平二年乙未科1235年我们营山进士谢处厚写了一首《纪事》诗:(谢驿,字处厚)
谁把杭州曲子讴,
荷花十里桂三秋。
哪知卉木无情物,
牵动长江万里愁。
我们这位营山进士谢处厚老乡当时在哪里为官,我还没有来得及去考证。但他当时针对这段历史,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埋怨柳永的纪事诗,却是真实的。这首诗显然相信了上面的传说,因而感叹柳永《望海潮》词引逗得金主南下,给万里长江人民带来千秋难平的愁怨。
这段故事,后来也被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写进了《萍踪侠影录》,借张丹枫之口说出“谁把苏杭曲子讴?”。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我倒也读过一两本,不过偏偏这部《萍踪侠影录》我倒是从未读过的。也不知道在梁羽生的小说中,关于这一段与宋代诗词有关的轶事,他又是怎样去描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