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已结束,很多小伙伴来了一场文化之旅。四川博物院联合长江流域博物馆举办的“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于2021年9月28日至2022年1月3日,在四川博物院临展2、3厅展出,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纪念。
此次展览以长江文化中极具开放、繁荣景象的青铜文明为背景,展出了众多珍贵文物,引来诸多参观观众,人气爆棚。一位小朋友在留言板上写下的话,大家直呼有同感。他写道:“有很多不认识的字,希望以后有拼音”。
小朋友的留言可以说是道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博物馆大家都去过,可是,大家在游览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藏品的名字是生僻字,面对这些“拦路虎”,让人既叫不出那些藏品的名字,也不知道具体用途。 博物馆里常见的生僻字,快来认一认 【jiǎ】 中国古代先民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 【yuán】 同“圆”;指天体。 【zhǐ】 缝纫,刺绣。“针黹”即指缝纫、刺绣等针线工。 【lián】 中国古代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圆形,直壁,有盖,下有三兽足,旁有兽御环耳。流行于战国至唐、宋间。 【yí】 古代盥器。形如瓢,与盘合用,用匜倒水,以盘承接。 【pìn】 叔牝方彝“牝”字的本义是指鸟兽的雌性,与“牡”相对。 还有觚(gū)、罍(léi)、觯(zhì)、瓿(bù)、觥(gōng)、鬲(lì)……一些平时难得一见的汉字,却是博物馆里的“常驻户”,标注在一件件珍品下面。那么,在此次特展中,又有哪些生僻字难倒了观众呢,一起来看看读音,轻松应对“神兽”们的提问吧!
铜簠【fǔ】 簠: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蟠虺【huǐ】纹铜簠 虺: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一种毒蛇,常在水中。
伯各卣【yǒu】 卣:古代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
人面纹铜錞【chún】于 錞于:亦作錞釪、錞。我国古代铜制打击军中乐器。
象首耳兽面纹铜罍(léi) 罍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
南宫铜簋(guǐ) 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 数百件青铜重器 文化传承看点多 此次展出的文物集中展现出商周时期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既独具气质,风格各异,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文明气象,有助于认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
看点一:参展文物几近覆盖长江全流域 长江中上游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涪陵小田溪战国墓地、盘龙商城遗址、新干大洋洲商墓、随州曾侯墓地、荆州楚王墓地等出土的文物,长江下游吴王夫差剑、青铜鸠杖等代表性文物集体亮相。 看点二:长江水韵为基调,设计创意感满满 展览空间设计以长江水脉和水色为设计元素,辅以灵动线条的空间设计,营造出“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气势。
看点三:器以载道,文以化人 此次展览,大江南北、黄河沿岸,带有本地域纹饰特点的青铜器一起亮相。如此多种类的青铜器,是考古百年来,首次荟萃四川,堪称青铜器视觉盛宴。 博物馆是没有期限的学校,多认识一些生僻字,才是“有备而来”。光知道读音不算学会,不仅要会读,还要读懂,透过这些字了解它们背后的意义,探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