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山河漫游记【长卷诗集】
文:金龙施雨
第十七章 广西山水秀天下
4 伏 波 山
漓江西岸伏波山 临江拔起峻峰峦
古来就有两称呼 洑波山与伏波山
北来漓江被山阻 波澜回称洑波山
传说汉代有马援 伏波将军来征南
在此驻军试利剑 后人建庙作纪念
庙宇称作伏波庙 故称其峰伏波山
* 渔 人 还 珠
伏波山脚有石洞 临江水光返照时
玉璧生辉格外美 如水晶宫般美丽
据府志载洞中刻 紫白二蛟很精致
形长数丈头相向 头点圆晕如珠子
故名称作玩珠洞 明胡直还珠洞记
载相传昔有渔父 从穴深入睹物奇
如犬熟寐旁有珠 拾归谓曰龙珠也
恐触其怒戒令还 故有还珠洞名字
民间传说伏波潭 深处就是龙王宫
龙王赶赴蟠桃会 多喝几杯酒劲冲
后来竟躺伏波潭 洞里酣睡作美梦
不想嘴里龙珠掉 小孩桂娃来山洞
忙着采药治母病 见洞睡个白发公
地上宝珠挺好玩 便捡宝珠回家中
妈妈生气责备他 不能随便拿西东
老翁丟珠定着急 快送宝珠去山洞
并叫桂娃带棉被 拿去盖给老公公
桂娃一一都照办 龙王醒来很高兴
就将棉被变宝被 夸奖桂娃真挚诚
并给妈妈治好病 从此就叫还珠洞
传说老龙王现在 仍住在伏波潭中
每当月明夜静时 潜近水面来游动
赏月玩珠开心颜 迷人色彩夜景添
夜来试看波心月 疑是珠光照洞前
也有传说在当年 伏波将军载宝船
经此船覆宝珠还 还珠洞名从此传
* 将 军 试 剑
洞里悬石如柱立 俗名伏波试剑石
传古中国南方有 小国名字叫竹迟
国王听说中国美 山青水秀最富丽
欲要兴兵犯边境 伏波将军命迎敌
竹迟国王吓破胆 急派使臣探虚实
伏波将军以礼待 陪同使臣来游历
桂林山水似仙境 正巧游到还珠洞
使臣狂妄且傲慢 将军欲训他一顿
见一石柱丈多高 上连石山下地中
唤来随从拿宝剑 将军嗖地一挥动
一道白光闪过去 石柱齐根被砍断
使臣看见此情景 吓得浑身冒冷汗
翌日使臣提和议 将军提出议和前
敌方必须先后退 一箭之地为界限
使臣马上就答应 心想桂林四面山
再有神力来射箭 顶多不过百里远
伏波将军站山顶 搭箭拉弓面向南
只听啪的一声响 箭直穿过斗鸡山
又过奇峰镇高峰 再穿桃源月亮山
最后落到白茅岭 足足射到千里远
使臣吓得头发晕 赶紧签约狼狈还
* 画 癫 寻 幽
景色奇异还珠洞 传说流传极生动
吸引许多探胜者 宋朱晞颜责任重
先任广西转运使 经略安抚使又顶
他乘月夜访此地 恍惚疑是到仙境
他曾作诗还珠洞 想象奇特令人赞
天斫神剜不记年 洞中风景异尘寰
江波荡漾青罗带 岩石虚明碧玉环
地接三山真迹在 天连合浦宝玉还
重来恍似乘槎到 惭愧云门夜不关
如此幽美还珠洞 方信儒竟萌生念
他任广西转运使 已是明代嘉靖间
安得北山公可作 倩渠移取向家园
还珠洞内壁尚有 唐代造像三十龛
二百余尊佛造像 唐宋碑刻五十件
刻有米芾自画像 张孝祥题字亦见
宋代米芾字元章 他与苏轼黄庭坚
蔡襄合称四大家 书法超群大名传
自成米派画山水 多用水墨来点染
他奉宋徽宗之命 写就屏风共四扇
徽宗送银九百两 宋俗九百为痴癫
米芾遂退银回奏 知臣莫若君甚感
从此以米癫自诩 后任临桂县尉官
来此寻幽题纪游 百年后嘉定八年
他的曾孙米秀实 将自画像交当时
时任广西转运使 方信儒并刻洞壁
米芾画像极传神 元代画家倪瓒诗
米公遗像刻坚珉 犹在荒城野水滨
绝叹莓苔迷惨淡 细看风骨尚嶙峋
* 知 府 题 字
宋张孝祥字安国 他自号于湖居士
曾出任静江知府 兼作经略安抚使
不仅词赋写得好 又擅书法有名气
曾为南山云慈岭 池题凤凰泉三字
皇后哥哥夏执中 借口不好撤下去
换上他自己题字 孝宗得知很生气
说夏执中字太差 下诏重挂张题字
由此他的名大振 人们纷纷请题字
孝祥与好友张维 一次同游还珠洞
听说洞名叫玩珠 维说渔父还珠成
改称还珠更贴切 张孝祥表示赞同
便题还珠洞三字 刻于石壁更传情
5 七 星 岩
* 江 畔 列 七 星
桂林东小东江畔 矗立普陀月牙山
古人观天察地形 认为普陀月牙山
七峰排列似北斗 斗杓四峰在北边
南边三峰像斗柄 两山合称七星山
但见南山标七峰 赞誉北斗列宿悬
四峰挺立普陀山 斗杓四星命名全
天枢天璇与天玑 还有一个叫天权
此山唐称栖霞山 栖霞寺在山上建
宋时建有普陀寺 山亦更名普陀山
进山门登百余级 石阶而上去山巅
再进超尘静境门 著名普陀石林见
石骨嶙峋质似玉 唐时桂林人相传
石林采石作瑞石 圣主大吉刻上面
再刻子孙五千岁 进贡皇上金銮殿
太宗见到极高兴 遂派李靖巡岭南
碧桂之林苍梧野 大舜隐真非等闲
李靖来桂知瑞石 采自普陀石林山
石林侧建庆林观 太宗亲笔题门匾
现有空坪石林上 当年遗址庆林观
山门内里有一亭 三块石碑立亭间
原先散落在各地 颜真卿书逍遥楼
还有宋代李彦弼 湘南楼记碑刻厚
明代包裕城碑记 重修广西省城时
山西路有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名字
清风嗖嗖炎夏时 站在洞外十来米
凉气袭人定感到 宋代淳化元年里
文学家柳开知此 到此避暑山洞栖
并作玄风洞铭曰 桂东丛峰岩洞里
穴空通风凄浸心 莹雪若洁凝冰冽
明代周进隆题诗 玄风洞诗有气势
七星第一发光彩 谁识天公深主宰
元风飒飒洞前来 扫破炎荒清瘴海
山境清幽普陀山 寺观比邻密相连
历代文人都青睐 寻幽探胜赋诗赞
唐代诗人有张丛 寻幽诗曰七星山
一曰岩岫碧孱颜 二曰灵踪若可攀
三曰楼台烟霭外 四曰松竹翠微间
五曰玉液寒深洞 六曰秋光透远山
七曰凭君指归路 八曰何处是人寰
诗境如同水墨画 清幽迷人普陀山
更有清代刘名誉 普陀山诗尽情赞
普陀原只在心头 南海飞来恰桂州
削玉辰峰窗外列 环罗癸水望中收
云移紫竹三山外 风老黄葵七月秋
最是扶筇归去路 泛泛钟呗足清幽
美不胜收普陀山 尤使人们画中游
* 奇 洞 景 万 千
普陀山之西北侧 山腰著名七星岩
广西洞府最早开 隋朝开皇第十年
高僧昙迁来此游 题写栖霞洞名艳
遂成佛教活动处 后来唐代元和年
怀信刻诗镌洞口 一曰石古苔痕厚
二曰岩深日影悠 三曰参禅因久坐
四曰老佛总无愁 唐代开元年间起
道教开始进普陀 老君台子设洞里
唐祠老君又矗立 明代严震直有诗
寻真不觉到天台 洞里桃花树树开
试问华君去何处 定骑鵉鹤上蓬莱
故洞又称仙李洞 现在老君台仍在
宋岩口建碧虚亭 范大成作碧虚铭
时任经略安抚使 岩口石壁刻其铭
明代道士潘常静 另岩建起碧虚楼
栖霞洞改碧虚岩 后更七星岩名留
分为三层七星岩 现在通常游中层
山洞雄伟又深邃 八百一四米游程
石乳绮丽且奇特 吸引人们探游情
唐代文人莫休符 祥记栖霞洞中景
秉烛前行五十步 洞穴坦平如球场
可以容纳千百人 如此八九所地方
约略相似皆清泉 渌水乳液与葩浆
怪石嵌空暇不竭 虎踞龙盘绝雄强
引足缘涉竟日还 终莫能际洞幽长
有个爱好山水人 带着花果与干粮
顺着深水洞里走 回来计算行路长
已到漓江之下面 好像听见人划桨
胡直游七星岩记 洞里奇景多变幻
纵横万貌赛秦宫 千姿百态如汉苑
飞阁丛台复高楼 骈列错映闺珠帘
正像武帝甲乙帐 杂错珍宝相遮掩
披露牛渚山之怪 长杨异兽驱驰欢
也像昆仑山之巅 空中奇丽大花园
森然布列奇神木 睹者目眩眼花乱
如此幽奇七星岩 神奇故事天下传
相传有个郑冠卿 临贺县令当三年
奉调回京过桂林 正值唐朝乾宁间
桂林山水尽游览 一天来到七星岩
正巧碰见两道士 相约一起去游览
不知走了多少路 敞亮厅堂突然现
石桌石凳摆放全 石桌上面有棋盘
石房走出两姑娘 手拿笛子箜篌见
道士招呼冠卿坐 问他来历如实谈
原是百姓父母官 道士得知即称叹
一定知书识礼仪 满腹经纶才做官
郑冠卿很惭愧答 我靠父辈当上官
根本没读什么书 道士惊奇正色言
四书五经不熟读 诸子百家你难谈
安邦治国怎么能 误国误民是混蛋
道士让他吹笛子 咋吹无有声音传
只会吹拍哪懂笛 道士又把箜篌弹
郑冠卿啥听不见 道士叫他来喝酒
酒壶只倒一二滴 他却怎么喝不够
临别道士告诫他 治理国家须忠厚
要做真才实学人 好自为之快些走
他出洞遇两樵夫 得知道士有来头
日华月华二神仙 有缘千里来邂逅
冠卿回到寄宿处 夫人见后吃惊叹
为啥一去许多年 衣服都已快霉烂
冠卿回京到长安 耽误时间丢了官
但他专心来攻读 知书达理意尤坚
终成很有学问人 奋发有为成美谈
七星岩有棋盘山 正是当年来二仙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