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中取静的友益街里弄
老街悉巷房百年,景致依旧颜面鲜。
夕阳不吝三温暖,梆子一敲戏缠绵。
汉口友益街,是条已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老街。这里商贾云集,商铺分类扎堆,老店、名店不乏其中。老城区文化沉积蕴底丰厚,京汉楚越话剧等剧场近在迟尺,是文人墨客、戏曲票友常关顾之地;这里交通便利,各路公交、地铁、轻轨抬脚就是;这里服装鞋帽、餐馆、旅店、菜场、五金百货、各类小吃店等店应有尽有;这里得天独厚,有“四水归源,货到地头死”的特殊地理优势。
里弄众多的友益街,石库门的二层楼住房,独门独户舒适方便,是居家旅游休闲的理想之地。友益街及周边的剧院和娱乐场所不少,每当日落,华灯初上,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车水马龙人来客往热闹得很。如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中所描述的那样: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友益街从北(东)起一元路向南南(西)止于大智路,全街长670米宽10米。其街道从南段往北数,先与东面的黄兴路相遇,继而被车站路横穿而过,没走两步又与西面的天声街相合,再往北十米就与东面的海寿街相邻,向北延伸友益街略往西北偏头,最终与一元路撞个满怀。
友益街上的里弄较多,从南边的大智路数起:福德里、静仁里、尚德里、平安里、滑石里、太平里、新成里、长青里、辅堂里、公德里、德兴里、三德里(内有宏伟里)、如寿里、海寿里、永庆里、三阳里、永平里等。由于时间原因,友益街上的里弄和名,也许我给记错或记掉,望读者斧正。
多年来的市政建设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街上的不少里弄被高楼大厦所取缔。原武汉市有里弄280处,现仅存90余处,就全国而言,只有武汉、上海两地,还保留具有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居民建筑群,这地标性的建筑彰显城市个性与魅力。
武汉的里弄大多有近百年的历史,多为砖木二层楼联排结构,主要集中在江岸区和江汉区等闹市区。
说起友益街,那就绕不开“叶开泰”药店的老板叶凤池,和他的亲家程汉卿,这位王占元(军阀)的军法处处长;亲家二何佩溶,曾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程何二人曾经都在王占元的麾下工作,而且关系比较融洽。叶凤池修建自己的公馆后,又帮亲家程汉卿修公馆,还帮何佩溶修建尚德里和福德里,又与李华堂合资修建静仁里。整条街道,聚集了湖北最有权势人,成为权势者的豪宅区。
在叶、程、何公馆前,三家合修建的这条马路来说,叶凤池确没少操心,这街名,是他们几个反复斟酌商榷,最终取名为“友益街”。据说是从《论语》章句“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中得到启发”。
00:27
在车水马龙的友益街街上,各类里弄建筑发展很快,不久就成为权贵富人的居住区。整条街道似乎流淌着叶氏家族,盘根错节的权势与人脉,他们的亲戚关系也自然贯穿其中……
小孩子伢子家总喜欢投个新鲜玩个心仪,记得小时候不太想上街,常与小伙伴们一道穿巷子。要知道,这老城区的里弄巷子彼此相连,里面四通八达方便得很,而且还不用等红绿灯。你若要想去大智门火车站,只要从大智路口的德福里钻进去,一路经尚德里、太平里、新成里、再从辅堂里侧面小巷子出,就能站到车站路的马路上了,只要继续往南走几步就到车站了。要是一头钻进长安里,再穿过如寿里、汉景村,永庆里那可就是泥牛入海,准跑得不见踪影,让大人望尘莫及。街对面的长青里、三德里也是一样曲径通幽。哪怕是上瓦放风筝,也觉海阔天空,孩子们在瓦上,心中的世界一样也不会小;在瓦上能从新成里(往西),一直跑到大智门火车站前的京汉小路屋顶上。里弄中的房屋上下,都是孩子们的天堂,捉跑、躲猫、玩洋画、叠撇撇、打珠子、放风筝、养鸽子等,均离不开这些迷宫般的里弄巷子。
友益街上最著名要数那大舞台了,因梅兰芳、杨小楼、程砚秋、周信芳、马连良等京剧名角在此演戏而出名,近百年来,这里所演的全是京剧,三镇的票友和京剧爱好者,不时汇聚在此跟风追捧。1958年梅兰芳来汉演出时,上演的是“霸王别姬”等,那是我们人小没票,听大人说得惟妙惟肖,心里痒得很,没法,只有上瓦,趴到大舞台天窗处往里看。虽然距离很远,台上大师的脸面难以看清,但唱词确句句都很清晰,字字听得真切,可见,大舞台的音响效果真的是太好了。那年大舞台进行改造,从老舞台下挖起出的那几口大缸,据说在音响上,它们起到关键绝对作用。现大舞台的音响效果靠的全是电器设备,可远远不能同原来相比。
民国初二十年的发展和建设,要数黄金十年发展最快。汉口对外贸易总额始终占全国贸易总额的10%左右。初建立的共和国仍处在脆弱的萌芽时期,受到各种敌对势力的打压和阻扰,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经济腾飞的趋势,合乎潮流势不可挡。除造就一大批后来成为国之栋梁的大师外,不少城市均搭上城市经济建设的快班车,九省通衢的武汉独天独后,汉口(镇)更是首当其冲。史料记载:叶凤池的“叶开泰”那几年发展很快,赚前后,为扩大经营,巩固自己的市场商业地位,逐步开始为上层人士修建豪华住宅。先帮寇英杰和程汉卿在齐右臣晒皮厂外,购筑地皮修建公馆,后来又帮何佩蓉建尚德里和福德里,又与李华堂合资修建静仁里,由于这一代集中了这么多豪宅的缘故,叶凤池出资在豪宅前修建一条路,取名为“友益街”,并把友益街16号三层建筑作为程汉卿的公馆,右边四层建筑作为自己的公馆。后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现是市文化局和人民医院。
1926年9月,北伐军进入武汉后,征用叶开泰公馆楼房为武汉国民政府所用。为适应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速调有斗争经验的著名工人运动领导人苏兆征、李立三、刘少奇、邓中夏、项英、林育南、许白昊、向警予等先后前来武汉指导,并均曾在叶开泰公馆东西两楼内领导全国工人运动。同年9月17日,将西楼交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驻武汉办事处。10月10日北伐军占领武昌后,中华全国总工会由广州北迁武汉。1927年2月1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进驻汉口友益街2号(现为16号)
随着叶凤池在商界牵线搭桥,韩惠安、齐幼成、王一鸣、陈松山、喻子和(黄陂银行老板)合资修建新成里;韩惠安在修建大舞台的同时还在新成立内建筑慧林坊,太平里随后修建成宅。俄新泰茶厂买办刘辅堂,筹资仿效上海里弄修建租聘住房,辅堂里于1902年修建1905年落成,略早于新成里。不久上海商人刘尊德、刘景德、刘贻德三兄弟合资建成,兄弟三人名字中各有一“德”字,故名为“三德里”,并在此开设商号“三德堂”(疑说三德堂系误传)。
1909年开始建设的如寿里,建造者资料不详,据说是江浙人所建,所以里弄内居住的江浙人为多。长青里系武汉一商贾所建,据说武汉市带“长”字号的里弄均出自他手(手边的资料一时找不着)。随着商界人士的不断参与,友益街、大智门火车站至江边一带也逐步发达兴旺起来,成为武汉最早的权贵富商云集的豪宅区。
据《夏口县志》记载,开埠之前,武汉已经相当繁荣,交通便利、商业兴盛,往来贸易不绝,是当时中国集政治、经济和文化于一体的重镇。尽管如此,以汉口为代表的武汉地区,与世界少有联系,仍是典型的传统内陆市镇。1861年开埠以来,俄商修建茶厂、码头,英商、德商、法商相继进入。外商的涌入以及与外贸密切相关的外资企业的兴办,都促使汉口逐渐由内陆型的封闭式城市,快速向开放式的国际性城市迈进。有两首清代的诗描绘出当年汉口的繁华景象的诗,就能充分体现到,汉口人来客往商铺云集的盛景。
潘耒:
汉口通江水势斜,兵尘过后转繁华。
朱甍十里山光掩,画鹚千檀水道遮。
北货南珍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
笑余物外无营者,也泊空滩宿浪花。
吴淇:
雄镇曾闻夏口名,河山百战未全更。
竞流汉水趋江水,夹岸吴城对楚城。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
梁园思客偏多感,直北沧茫是帝京。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自汉口火车站搬离大智门,迁到金家台,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友益街开始衰落,另加飞跃的市政建设,加快老城区的改造,友益街上的拆迁腾退一波接着一波,新楼大厦雨后春笋般建立。作为友益街人,现仍可自豪地说,这里交通发达生活便利,物价便宜这是老城区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的友益街,现已成为武汉时装一条街,商家自豪的说:“如在这条街买不到的式样(服装),武汉三镇就不用跑了。”
由于手头资料不足,诸多里弄的来龙去脉未说清,在此只能抛砖引玉,请知情者不烦告知,完善其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