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149|评论: 1

大白话教师法修订草案没有前瞻性

[复制链接]

在教育部官网互动栏目征求意见中,个人认为征求意见的教师法修订草案没有前瞻性。前瞻性是预见未来,但当下不能实实在在看见。下面就简要从当下中小学教育核心问题道来。

1.当下中小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急功近利。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唯分数论的各级各类学校人才选拔机制,是学生为考试而学与题海战术的直接推手。中小学教师职称并与工资挂勾且占比较大,是教师与教育功利化的直接推手。1986年前,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没有职称,工作积极性比现在高多了,至少广大普通一线教师没有评职称的沉重负担。现在设置了副高与正高,工资差距更大。主要靠评,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几乎一校一个样,给人为操控留有足够空间。把教师逼上了为职称而工作的道路,教书育人的初心越来越不纯。十多年前就看过这方面的报道,有数十万人向中央一级的部门与媒体强烈要求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现在反而增加了,这不是让问题更加复杂化?虽然征求意见的教师法修订草案有了改进,即初级与中级不再有名额限制,但副高与正高有名额限制,问题还是没有根本解决,不能解决为职称而工作的功利化教育,悬在头上的剑没有拿掉,怎么能静心、安心、舒心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中小学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少年儿童,需要真、善、美的教育大环境,不是个人名利的争夺阵地。教师法修订草案正视了这个核心问题了吗?当下核心问题都没有解决,会有怎样的未来?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同样也是检验教育质量的标准。中小学教育质量是很难量化考核。因为学校考核的是文化知识与技能,但综合能力与潜力是很难量化考核,也没有绝对量化标准。教育质量必须由未来社会实践来检验。虽然考核文化知识或技能可量化,但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过程更重要。强调掌握文化知识或技能的结果(即分数),很容易不重视学习过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出不少中学生学科奥赛金牌获奖者,但实践给出的答案是:在世界同年龄阶段的顶级科研人才中,我们的数量与质量都有差距,与十四亿人口大国不匹配。在全球前100名创新企业中,我们没有一家(这个报道是几年前的)。这就是过分强调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即分数),不重视学习过程与创新潜能的培养。束缚太多,压力太大,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哪有充满灵性的成长?教师法修订草案正视了这个教育质量评价核心标准了吗?会引导怎样的中小学教育未来?

3.出生率创改革开放43年新低,倒逼中小学教育等改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个人认为主要是把中小学教育逐步演变成个人名利争夺阵地。“双减”是解放孩子,本质是遵循中小学教育的客观规律,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要深入推进“双减”,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否则,再多的措施都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个人前面多次发帖《若淡化或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拿什么来评价教师的能力与业绩》,呼吁要关注中小学教育的特殊性,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43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形式主义要害人的,死抱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不放,没有系统思维,不敬畏客观规律,结局是不敢想象。深入推进“两减”,走公平教育之路。深入广泛的公平教育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与发展趋势。教师法修订草案正视了这个历史必然发展趋势吗?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才疏学浅,又不擅长文字表达,拳拳之心,只因今生是教师,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让教育回归本源,让创新引领未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23:2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改几处后全文如下:

大白话教师法修订草案没有前瞻性

在教育部官网互动栏目征求意见中,个人认为征求意见的教师法修订草案没有前瞻性。前瞻性是预见未来,但当下不能实实在在看见。下面就简要从当下中小学教育核心问题道来。

1.当下中小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急功近利。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唯分数论的各级各类学校人才选拔机制,是学生为考试而学与题海战术的直接推手。中小学教师职称并与工资挂勾且占比较大,是教师与教育功利化的直接推手。1986年前,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没有职称,工作积极性比现在高多了,至少广大普通一线教师没有评职称的沉重负担。现在设置了副高与正高,工资差距更大。主要靠评,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几乎一校一个样,给人为操控留有足够空间。把教师逼上了为职称而工作的道路,教书育人的初心越来越不纯。十多年前就看过这方面的报道,有数万人向中央一级的部门与媒体强烈要求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现在反而增加了,这不是让问题更加复杂化?虽然征求意见的教师法修订草案有了改进,即初级与中级不再有名额限制,但副高与正高有名额限制,问题还是没有根本解决,不能解决为职称而工作的功利化教育,压在头上的巨石没搬走,怎么能静心、安心、舒心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中小学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少年儿童,需要真、善、美的教育大环境,不是个人名利的争夺阵地。教师法修订草案正视了这个核心问题了吗?当下核心问题都没有解决,会有怎样的未来?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同样也是检验教育质量的标准。中小学教育质量是很难量化考核。因为学校考核的是文化知识与技能,但综合能力与潜力是很难量化考核,也没有绝对量化标准。教育质量必须由未来社会实践来检验。虽然考核文化知识或技能可量化,但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过程更重要。强调掌握文化知识或技能的结果(即分数),很容易不重视学习过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出不少中学生学科奥赛金牌获奖者,但实践给出的答案是:在世界同年龄阶段的顶级科研人才中,我们的数量与质量都有差距,与十四亿人口大国不匹配。在全球前100名创新企业中,我们没有一家(这个报道是几年前的)。这就是过分强调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即分数),不重视学习过程与创新潜能的培养。束缚太多,压力太大,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哪有充满灵性的成长?教师法修订草案正视了这个教育质量评价核心标准了吗?会引导怎样的中小学教育未来?

3.出生率创改革开放43年新低,倒逼中小学教育等改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个人认为主要是把中小学教育逐步演变成个人名利争夺阵地。“双减”是解放孩子,本质是遵循中小学教育的客观规律,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要深入推进“双减”,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否则,再多的措施都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个人前面多次发帖《若淡化或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拿什么来评价教师的能力与业绩》,呼吁要关注中小学教育的特殊性,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43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形式主义要害人的,死抱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不放,没有系统思维,不敬畏客观规律,结局是不敢想象。深入推进“两减”,走公平教育之路。深入广泛的公平教育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与发展趋势。教师法修订草案正视了这个历史必然发展趋势吗?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才疏学浅,又不擅长文字表达,拳拳之心,只因今生是教师,从事的中小学教育是个良心活儿。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让教育回归本源,让创新引领未来。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