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春节马上就要过完了,有些部门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可能又要开始出来搞事情了!发一篇老文章,希望有些部门的“领导”关注一下。
店招是一家铺子的脸面,千千万万店招就是一座城市的颜面。
奈何总有那么些人爱一刀切,只爱正确忽视审美,这才出现了黑白招牌+花栏的“殡葬Style”店招一条街。
而这条街,恰恰出现在上海文化气息浓厚的静安区常德路上,也出现在国内各个大城市的街道上。
说到这种殡葬风的起源,不得不说说这轰轰烈烈的统一店招工程,最近几年在国内不少城市上演。
甚至连一些老牌风景区、老街,也在对商业街区的店铺招牌进行“统一美化”。
走进一条商业街区,抬头望去,若全是款式一模一样的招牌,心中是不是会有一点怅然若失?
当你习惯性地去寻找熟悉的小食店时,是不是会觉得有点头晕——尽管那原先的招牌并不光鲜,但却至少是个鲜明的印记。
除了熟悉的老招牌外,有独特设计的店招,相信也是许多人怀念的对象。
它们或肆意张扬,或简约低调,但也都反映了这个店家,以及店家老板(或者老板娘?)的调性。
有时候,一条街上多姿多彩的店铺招牌,甚至形成了特立独行的城市标签,将城市的市井气和烟火气化作文字和图形,在当地人和游客心中都留下深刻的印记。
所谓“灯红酒绿”,怎么能少了七彩的霓虹灯店招呢?
不少亚洲城市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东京、台北、香港都各有令人沉醉其中的特色街区。
当你闭上双眼,当年触目所及的各款店铺招牌,很可能正是首先浮现在你回忆中的点点星光。
店招统一工程以后,大多数的店招便是“深色背景+浅色字样”,尺寸也是统一的,连字体都是老三样:黑体、楷体、仿宋,能用个隶书就已经算是“有文化味”了。
大家好不容易出来逛一下街,也整得跟还是在办公室看office和WPS一样,真真索然无味。
整齐、规范对人们就是有一种特别的魔力,“整体性”在一条街中得到了保证,也许真的会给某些人某种特殊的“快感”。
但过度的统一,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就跟脏乱差一样,同样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一股“审美泥石流”。
前文中提到的静安区常德路殡葬Style店招一经上网,马上被喷成筛子,被勒令整改,可是这样的现象在国内绝非个例,甚至是常态。
统一店招审美的背后,其实是管理部门作为界限的问题。
诚然,有些地方的店招确实是说不上美观,甚至low得有点辣眼睛,残破不堪、品位不高,甚至有些落地的招牌过分“张扬”,已经影响到了人车通行。
但改变方式就是一刀切地强行推行统一样式吗?
有些时候管理者应该摆正位置、明确底线,以“放管服”的思路避免这种过犹不及的越界举动。
城市越大,就必须更有个性,因此更加要远离粗放式管理,需要精细化管理。
其实,推动统一店招工程,也不见得完全是为了公利,这里就不作展开了。
或许整齐划一是一种正确,但如此就可以完全以同一种审美,来代替其他所有人的设计和判断?
这是一种越过界限的自负——希望所有人都能放下这种自负,无论是回看老传统,还是面对新玩意的时候……
切莫让这种一刀切的自负,造成我们的审美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