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每个人都会遇到“不懂”和困惑或者说不理解、想追问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宇宙或地球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公理不需要证明?有些问题直接与学习相关,而有些不是直接相关而属于“所以然”一类的问题,是知识型或者是思维、观念等方面的范畴。这种好奇或者有“创意”的思维是难得而应该充分肯定的——只要不是胡思乱想,是学习和创新的一种动力!当然,在“应试”的当下,这种情况可能不大受待见,但“值得拥有”。
在我看来,如果属于直接与学校学习直接相关的问题,可以结合书本、习题问同学问老师,这应该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如果不是直接与课本学习相关的问题,同学、老师大多不会感兴趣,那可以有针对性地读书、查找资料或请教认识的其他人,这种“应用性”学习不仅对在校学习很有促进作用,而且是今后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后最需要的学习方法,也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方法。比如,对《关雎》中的“关关雎鸠”是什么鸟的问题,从古到今的解释有很多种,但我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及比对,认为应该是中华秋沙鸭。诸如此类的问题一般在学校老师或因循而来的典籍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不过,正在学校阶段的学生,其重点还是要放在课本的学习上,其它问题可以利用学余时间去探讨,但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否则连高一级学校都进不了,又怎么会不断地有更高的平台来让你去更好地追寻答案呢?但是,刨根问底的好奇心与激情永远不要丢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