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969|评论: 22

[转帖] 我国怎么突然开始提“统一大市场”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1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可能很多小伙伴看到“统一大市场”这个词,跟我体会是一样的:

啥?咱们国家还不是统一大市场?

那就得看要跟谁比,如果跟印度比,他们各邦还在对别的邦过来的商品征税,我们比他们稍微领先了70多年。

但是如果跟韩国这样的国家相比,我们确实不够“大市场”,韩国当初为啥要整合出来财阀,就是为了降低国内的内卷,集中资源一致对外。有一说一,咱们国内动辄攻击韩国财阀,其实韩国的那些企业进取心真的是非常强,比如在芯片半导体和汽车领域的探索深度和勇气,咱们的大部分企业实在是差太远。

那我国现在是啥情况呢?我仔细研究了下,发现整体是这样的:进步不小,但是现在进步阻力非常大。

咱们一件一件说。

先说进步的事。中国在加入WTO之前各省情况尽管比印度好一些,但是坚决的各自为战,比如中央要求大家放开管制,但是各省经常性地为难别的省过来的物资,甚至日常私下里榨点钱,有那么几年各种杂费成了社会的“四害”。

后来加入了WTO,要和老外打交道,人家不管咱们内部是啥情况,想和人家做买卖,就得按照他们的标准来。

而且外资跟国内的各省政府打交道的时候,直言说你们现在这样不行,必须按照我们说得来,我们在你们这里投资建厂,是因为能赚到钱,所以你们必须保证别的省过来的原材料或者中间件价格不能明显上升,不然我们赚不到钱就走了。

就这样,很多省份为了招商引资安排就业,开始在省内打击私下的各种杂费,情况迅速好转。

不过咱们国家的考核方式决定了这种壁垒没法彻底消除。

咱们是考核各省的GDP,也就是之前说的,“唯GDP论”,如何才能提升各省的GDP呢?

一般有两个办法,一是咱们都知道的,房地产。另一个就是上文说的招商引资,你让外资到自己的地盘来建厂,他们拉动了就业,GDP也就上去了。

但是这种模式主要在东南沿海好使。因为中国接收的“外资”其实主要是咱们自己人跑出去后发了财再回来投资,主要是三伙人:

  • 从广东跑到东南亚的那群人,包括“三江出海,一纸还乡”的潮汕人,他们家乡的三条大江带着潮汕人去海外冒险,在海外赚到钱,也会通过一纸“侨批”把钱寄回来,改开后珠三角最早的原始资金就是这么来的。

  • 还有福建那边,“福清帮”他们,大规模跑到海外,赚到钱后回老家投资。

  • 最后一个是上海,上海以前啥也不是,但是现在的太湖经济圈,是持续了1000年的富庶地区,解放战争后大批出逃,改开的时候这些人带着钱重新回国投资,他们回国投资自然不可能去山西嘛,理所当然投到上海去了。


这几个地方现在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盘,由于这些地方发展很快,北方农民如果去东南地区打工,经常工资是他们在老家种地的五到十倍,所以其他地方人口大量外流。

这就有个悖论,东南地区发展越好,对其他地方的“吸血”也就越严重,东南地区的GDP有了保证,其他地方怎么办?

所以接下来的操作大家想想就知道,各地会扶持自己的企业,这些企业可能效率差品质也不高,但有总比没强,这些企业便成了当地的纳税大户,既然是纳税大户,就得政府给予额外的保护,比如地方采购都优先选取本地企业。

这事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如果从市场效率来看,两个竞标企业,一个本地一个外地,当地政府宁愿选择又贵又效率低的本地企业,这明显不符合效率原则,也有一定的浪费。

甚至国内很多企业早就该倒闭了,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效率可言,他们能活下去,最主要的“输血”就是各地的地方政府,如果放开竞争,他们可能一单订单都拿不到。但是有老家政府的支持,还可以勉强活下去。

很多企业已经亏得一塌糊涂,但是依旧不能让倒闭,税收已经是次要了,主要是那么多人没地方去。

但是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这些效率不高的企业,只要活着就是胜利。

这也是为啥地方政府还很热衷投资,从之前狂投芯片,到现在狂投电动车,他们指望能投资出来一个世界性本地企业。

毫无疑问,这两样在未来都是很长脸的东西,但是他们都有严格的市场规律在起作用,投资未来科技本质是投资伟大的先行者企业家,而且未来肯定是赢家通吃。

大量投资本来就会造成过度的浪费,芯片领域就不说了,大量骗补。

电动车也一样,前段时间潍柴动力的董事长说,中国的电动车产能严重过剩,大部分是无效产能。2021年统计的98家汽车生产企业生产情况中,月生产不足千辆的企业达50多家,其中近20家处于停摆状态,月生产0辆。而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约占汽车销售总量的九成,甚至能达到100%。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降低市场壁垒,确实会提高经济效率,但问题也很明显。

以前为啥有壁垒?因为壁垒可以给当地创造财政收入,解决就业问题。

如果那些壁垒崩了,当地会发生啥?短期效果是当地会出现大量失业,长期效果是很多僵尸企业和效率低下的企业出局,市场活力增加。

说到这里,这事就很好理解了。

如果认真执行统一大市场,肯定意味着政府降低对市场的干预,效率高、成本低的企业会向我国内陆渗透,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巨头型公司会变得越来越大。

至于有人说,今后只有大企业没有小企业,也是没常识。

其实看看手机、汽车、空调这些充分竞争的行业就知道了,肯定不会变成只有大企业,消费品市场,充分竞争后,从来都是几个大的,还有一大堆小的,有些领域更夸张,耐克、阿迪那种超级巨头,在整个市场里的占有率依旧低得离谱。

因为市场经济下,消费品领域是很难做到一家企业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就算你做到了极致,依旧有很多人不喜欢极致,你能怎么办?

所以这段时间不少人说统一大市场会消灭小企业,这个不一定,美国那种充分竞争的国家,小企业也占到70%以上。但是肯定会消灭不赚钱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活着的唯一原因就是财政补贴,财政不补贴了,他们就到头了,好处是财政也可以多一些钱出来干别的。

此外市场经济下,如果一个行业变成熟,行业内部就会形成稳定状态,新来的人在这个体系里就赚不到钱,或者说只有一个预期超级稳定的收益,对于普通人可能无所谓,上班呗,在哪儿上不是个上。

但是对于一部分雄心勃勃而且有才华的人来说,可能就考虑在体系外再打一片江山出来,尝试的人多了,总会有人成功,这些成功的先例会鼓舞其他人再去尝试,这就是“创新驱动的经济”,或者木头姐他们说的“破坏性创新”,社会也就靠着这种不断对之前模式的颠覆向前发展。

这也就触及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本质差别,这两种体制下,计划经济往往由于没法及时把握用户需求,只能在重工业领域和军工发力,因为这些领域看着复杂,其实需求很简单。

也就是说,计划经济可以搞出来史诗级的钢铁厂和氢弹,却搞不定可口可乐和各种潮牌,更重要的是缺乏不断地“颠覆式创新”,导致系统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最后走向坍塌,这也是为啥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计划经济搞得好的。苏联直到崩溃,很多领域竟然还在用“二战”期间美国按照租借法案给他们的技术。

市场经济不一定搞了就能好,因为它需要配套法制、原始资本等等,但是确实有突破的可能性,尽管大部分国家搞了市场经济依旧一塌糊涂,不过确实有一部分突围了。

我最喜欢的《亿万》中的一句话,“所有系统都会走向灭亡”,乍一看很悲观,我们历史上历朝历代,其实就是一个个走向灭亡的系统,灭亡后重建了一个跟之前差不多的,三百年后又完蛋了。

那有没有解决方案?

也有,也就是在原有系统快完蛋的时候重建一个系统,也可以理解为“第二曲线”:

85

美国混到现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通过技术进步给自己续命,不然早完了。

我们的“改开”其实就是一次“重建系统”,现在我国的很多尝试,本质也是要再走出一个“第二曲线”。

这种进展是不可能规划出来的,因为未来是什么样,谁都不知道,就好像十几年前你不知道比特币和马斯克的股票会上天一样,你现在也不知道将来是哪项技术会改变人类,如果知道,你可能通过炒股就发财了。

最终只能是发挥14亿人的想象力,让大家各自寻求出路,国家层面也寻求出路,可能再过一些年才能有出路。

这次提“统一大市场”,打破地区壁垒的本质,就是进一步充分释放活力,让老百姓各自去突围。

当然了,上游原材料领域就不一定了,未来肯定是一强或者多强,大家如果看看就能发现,现在已经是这个格局了,水电油等领域,早就成了寡头制了。国外的能源和资源领域,也是这样。

很多小地方的受当地政府保护的企业将会破产,然后退出竞争,那当地工作岗位会进一步减少,年轻人更是只能去大城市呆着。

这样做,短期肯定面临巨大的阵痛,而且可能需要改变地方上的考核机制,如果依旧是“唯GDP论”,地方大员们肯定会延续以前那么多年来的成熟策略。

如果能顺利操作,长期看来可能确实会提高效率。而且大城市会变得更大,因为人口聚集在一起是有规模效应的,很多创新只能发生在大城市。如果彻底解除管制,现在强的那些城市未来只会变得更强,现在弱的,将来应该能喝点汤,分到的蛋糕总量可能在提升,但是比例一直在下降。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鹤岗化”可能是大部分小城市的命运》,里边提到,我国不出意外,今后会形成少数城市“深圳化”,高收入、高房价、高压力、高淘汰。

还有一部分城市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比如有些城市搞起了特色旅游,尽管发展不会太快,但也能慢慢往前走。同时大部分小城市都将鹤岗化,低房价、低收入、低压力、发展停滞。

即使政策干预,可能也没法扭转这种趋势,不只是咱们国家这个趋势很明显,全世界都这样。政策如果放弃干预,让市场自行决策,那这种进程会进一步加快。

很多事,对于国家来说可能主要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必要性的问题,如果一切顺利,那可能会绕开那种坚固的改革壁垒,去搞别的。

但是现在改革的必要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我国传统经济的三驾马车都有点虚,只能是好好研究下之前的那些痛点,现在的大痛点,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只有把这些障碍解决了,我国经济才能再一次释放活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3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2-4-21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市场可以理解,统一是个什么鬼?

发表于 2022-4-21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的思路新颖,不过事实如何有待考证和观察

发表于 2022-4-21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谁说了算!

发表于 2022-4-21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发表于 2022-4-21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统一大市场里的文中有提到要设立企业报告地方性不公平贸易行为的途径有吗?有提到要促进统一大市场的法律法规吗?路还长着呢。

发表于 2022-4-21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的啊,市场多一些机会,每个个体也就多一些机会

发表于 2022-4-21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咋搞都是对的。但是养老教育住房医疗4座大山不除,这样搞恐怕会有些问题。
发表于 2022-4-21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逻辑挺清楚的,就是在对是否会形成大公司占据绝大数市场份额的分析那里,可能应该分行业讨论,越是本身需要集中度高的行业,比如链条长,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就越容易形成集中。而这种集中不见得是坏事,只要这种集中是基于市场和监管结合的,它的生命力就会很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些东西的发展是非线性的,在形成突破之前(激发态),它都是沉寂的,计划的角色在这时候就比较重要,它做的是初始化的工作。
发表于 2022-4-21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是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增强工业化会更加有利于城镇化,也就是有先进技术的产地,会进一步扩大产值,扩大城镇化规模,规格到底,那些好的地方肯定是更好的卖地,当然现在的这样结局是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发表于 2022-4-21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除了长三角之外 资本不流入 当地的企业也死光了 全中国十四亿人都跑去上广深 当地的企业是有活力了 其他地方都变无人区?
发表于 2022-4-21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否则呢,大企业来小地方赔本赚吆喝?资本是趋利的,不是所有地方都是适合大企业的

发表于 2022-4-21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问一下为什么单独说山西,有其他意思,还是用山西泛指?

发表于 2022-4-21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逻辑看似清晰,事实上还需要推敲:不是所有的行业属性都适合培养超级企业,超级企业的垄断利弊兼有,笔者提到的韩国大财阀企业就是典型例子。同理,国内的互联网领域发展到一两家独大也未必是好事。

发表于 2022-4-21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户籍制度加住房教育养老的问题制约到市场发展

发表于 2022-4-21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1.凡事都追求效率的话,人们的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建设如何保障?不是人人都喜欢快节奏的生活
2.国家gdp上去了,个人幸福如何保证?如何解决集体与个人的利益矛盾

发表于 2022-4-21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应该给劳动者选择的机会,让不同奋斗意愿的劳动者都过的体面。但现在大城市的弊病已经很明显了:所有人都被迫奋斗内卷,想歇息只能离开。文章描述的城市分化早已有之,若放任大城市吸血,只会加剧这一内卷与垄断的趋势,毕竟越是大的财阀越不懂得怜悯和尊重。

发表于 2022-4-21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避免国企、大资本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垄断及合法性资源掠夺是个难题
发表于 2022-4-21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是说大一统市场,其实还是说壁垒,以及浅谈了一下正面影响。但是壁垒也没有具体数据支撑,看不出来到底能释放多少效率。
发表于 2022-4-21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收的外资来自“三伙人”,你是听朋友在酒桌上吹牛吹多了总结出来的吧?有数据支持吗?合资企业是中国前些年发展的重要动力,比如汽车行业,从以前的日系德系合资车厂到现在的特斯拉,莫非都是东南老乡出去发财回来投资的?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