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中巳“全面进入”青春期,而处于由“孩子”而“成人”过渡期的青春期孩子在心理行为上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更需要尊重、平等,注重“物质”(如穿着打扮),追求“独立”和关注异性,甚至会出现一些叛逆行为和焦虑、抑郁等。这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或将要经历的一个必然的人生阶段!
有不少青春期的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说话,每天就干瘪瘪的几句话,什么也不告你甚至很不耐烦答你的话,让父母感到很无奈又很担心。那么,作为父母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和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及心理行为表现与特点,在尊重、理解、包容的基础上,积极予以适应和坦然接受,重点是调整好父母自己的思想认知和面对孩子的心理情绪及言语行为。
第二,针对孩子青春期的心理行为——每个孩子的表现及程度都不一样,尤其是有叛逆、焦虑、抑郁和孤独倾向的孩子,除了要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压力和“成人焦虑”——将要面对的社会责任压力而外,更多的应该还要从孩子幼、童年时期的生活去找深层次的原因。大多数青春期“反应”比较激烈的孩子,小时候都受到过不同的被忽视或伤害,比如缺少爱抚、陪伴与交流,缺乏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父母应有的尊重与耐心引导,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缺失,甚至在长期在学校受到欺负等。这些负面东西带给孩子心理、人格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有针对性地“弥补”中帮助孩子内在的“脱敏”,才能更好地解决当下的青春期问题。如果必要,应该带孩子到心理卫生专业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第三,如果孩子比较抵触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一方面要检讨父母交流、沟通的方式及氛围,尤其是不能用质问、监督等“管”的角度来谈问题,也不能只是偏重于学习上的提要求和“教导”,而应该是平等、友好地“家常话”,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孩子主动讲、自己说,父母多作肯定性的倾听者,从而慢慢构建起一种互信和良好交流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多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和东西,哪怕与学习、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也行,而且应该更多的尊重孩子的认知和观点,平等讨论甚至一起去学习和查证,父母尤其要加强对现代思潮、“时尚”、网络等的学习和了解,努力找到与孩子对话的平台和共同语言,并在正确把握中,润物细无声地给孩子以引导。这样才能真正与孩子实现有情感有意义的对话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