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在1958年,国家就把修建达成铁路列入了计划。当时营山境内的部分地段已经开挖,后因条件的限制而停建。1986年在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下,达成铁路再次被提上建设日程,在国家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铁道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协商决定合资修建。1987年铁道部组织力量进行勘测,为可行性报告提供依据。1988年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铁道部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其结论是:为发展川中、川东北地区经济,达成铁路应在“八五”期间建成。随后,铁道部立即组织力量,再次对全线进行初测和初步设计。1990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达成铁路项目建议书,并列入“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11月正式批准设计任务书。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简称铁二院)迅速组织力量对全线进行现场调查、复查和对初测、初设的调查补充工作。1991年3月下旬,铁道部一行来营山现场办公后在成都召开达成铁路初步设计审查鉴定会,顺利通过初步设计方案。
为加速达成铁路早日开工,在前期准备阶段,营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带着老区人民的迫切希望,多次去南充、赴成都,向省、地领导和铁道部门反映情况,表达了尽快修建达成铁路的愿望。
在机构设置上,1987年县上就成立了营山县支援达成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支铁办),由县计委主任周建勋兼主任,从县计委、建委、房管所等单位临时抽派人员,具体协调初测等前期准备工作。达成铁路建设工程正式批准立项后,由于是合资修建,为体现地方建设铁路的主动性,去掉了“支援”二字,于1990年12月成立“营山县达成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陈士铮任组长。1991年4月成立其办公室(简称铁路办)。县铁路办内设人秘、财务、工程、供应、征迁5科,列行政编制 11名。为了铁路建设工作需要,不久又成立“营山县达成铁路建设指挥部”,县长任指挥长,县铁路办主任任常务副指挥长,日常工作由常务副指挥长负责。同时从公安局抽派力量增设“公安科”,从事铁路建设安全保卫工作。在铁路建设高峰期,通过抽、借、临聘等形式,铁路办工作人数达50多人。
1991年6月,铁二院各专业组和勘测7队、8队进驻营山。其中7队队部设在县煤建公司顶楼,8队驻小桥。这两个勘测队通过大战“三伏天”,以灵鹫镇大林村为界,分别突击完成营山西、东两段的铁路线路、站场、涵洞、桥位等现场定测和施工设计。达成铁路初测线路通过城西乡走马岭,离县城 5.6公里,这对营山的交通运输和城市规划多有不利。对此,经县委、县政府及部门领导特别是县铁路办的有关人员多次向铁二院达成铁路总体设计组的专家汇报反映:营山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革命老区,既希望达成铁路早日建成,又希望达成铁路能给营山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更多的方便。经过各方努力,征得了铁二院领导、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同意,将县城段线路北移靠近县城。第一次线路北移后,营山火车站与县城距离由5.6公里减至1.5公里。线路走向基本确定之后,在定测的过程中,经进一步斟酌发现,在县站地段铁路从城西乡葆贞村的庙儿梁、狮子梁和号棚梁南侧穿越,仍不利于地方修建通站公路和建设必要的配套设施。故第二次又提出理由,线路再北移70米,形成营山火车站现在的格局。这样不仅站位布局更趋合理,有利于县城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而且缩短了县城至火车站的距离,对减少公路建设费、节省货物运输费和方便旅客往来都有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