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在“戏”中出 ——看黄荣华、张建平演的《戏仪》
(载《川剧与观众》2001·10)曾祥明
这是一出普通的戏:金精奉命去试探书生窦仪是否迷色爱财,若他两皆不食,上苍踢他五桂联芳。《三字经》道:“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说它普通,这出戏的唱做都不大,,全靠一生一旦的眉眼、道自及表演的配合。重庆市川剧院著名演员黄荣华、张建平合演此剧,每次都大受欢迎,场内笑声不断,戏毕掌声火爆,堪称相得益彰。 黄荣华和张建平同时毕业于四川省川剧学校成人进修班。来渝后.经多年的磨合,表演非常默契。他们对剧本的认识、人物的乃至服装、身段、眉眼都有自己的见解,使此剧越演越新,越逗人看。 金精一角,多穿小褶子。黄荣华根据自身条件和表演需要,改穿古装并加上红绫长帕, 增添了金精的仙气,也便于舞蹈。试看他逼着窦仪题诗时,红绫便悄悄搭在窦仪肩上,表现出“戏”的调皮。一条红绫成了金精的主要道具之一,红绫与窦仪的水袖共舞,使台上活跃而缤纷。 黄荣华对金精把握极注意分寸,她把奉命试探的任务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就为以后的表演奠牢了甚础。金精越是调皮挑逗,窦仪就越显得老实至诚;宾仪越是窘态毕露,越显得他修身安分,也越有喜剧效果。观众就在《戏仪》的“戏“中得到美的享受扣笑的愉悦,戏就出在“戏”上。黄荣华把重点的、表象的“戏’与实质的、暗中的“赞’作了很好的对比,无论交谈、辩驳、吟诗、对句、盟誓都表现得很轻松、抚媚,生活气息浓郁,调皮而不轻挑。“戏”得越活泼,“赞”得越有分量,金精也更可信而可爱。 张建平饰演的窦仪,质朴憨厚,对金精的突人其门,惊疑恐慌,为了让金精赶快离开书房,他的语言、行为、身段都在无可奈何之中。在面对金精的久久滞留、调戏、纠缠,显得木呐而失措。当金精挑逗过份时.又在忍无可忍中带出一点点自辣味。在金精两次扑拥中,前踢褶子与后蹬摺子运用恰当。他的水袖与金精的红绫共舞时,表现出来的不是迎合而是拒绝与驱赶,这一关把得很扎实。 黄荣华、张建平在多次合作中,彼此得心应手,一主动一被动,一挑逗一拒绝,一个眉眼,一个佣度.娜显得自然流杨。既不生硬也不拖杏。整出戏如行云流水、街接紧密,无怪观众喜爱,常演不衰。
(载《川剧与观众》20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