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的乱象
文/南湖居士
听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印发了《征求意见稿》拟规定:跟帖评论需实名,要求服务提供者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评论及跟帖的服务。
说白了,如果不把个人真实信息提供给平台,以后就只能浏览不能发言了。当然,这样的规范自有其依据:利于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利于提升违法和不良信息处置能力、利于配合有关部门依法监督检查等等。想来,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目标,很快便可以实现了。
然而,实名制全面推广的今天,又产生了不少问题。大大小小的运营商凭借国家政策给予的便利,掌握随便向客户索要隐私的权力,动辄必须输入真实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涉及到资金支付的,甚至得提交证件照片,去进一步验证本人操作。否则,立马摆出法律法规当作理由,肆意的限制对方的各项功能使用。如此拿着鸡毛当令箭,欺负互联网消费者,夺走大家自愿选择的权利,已经变成了让人烦恼的乱象。
究竟隐私的分量,在中国人心目中还不算十分重要的,为了能够继续享受便捷,绝大多数老百姓也不会思考什么,就直接上传了个人资料。但是,无论商家实力如何、信誉怎样,都能轻易接触广大用户的基本信息,难免令人感到担忧。想想,河南郑州村镇银行储户被赋“红码”事件,疫情当前,官方单位尚且因为利益驱动,将群众最关心的公民信息滥用,更何况成千上万良莠不齐的网络运营者呢?我以为,那就是严厉打击了许多年,人肉搜索、诈骗电话、骚扰短信等一系列乱象始终活跃的原因——现在的环境里面,实名制与隐私安全本来就是相互矛盾的,实名制创造了太多个人信息泄露的机会,换来的结果是网络最后的一点保障早已完全丧失。
所以,履行义务的前提是守护每个人的合法权利。要人们遵守实名制的相关要求,首先应该审查商业机构有没有资格搜集网民的身份信息,并监管那些数据的去向和用途。假若没有基础的信任,难以做到使人放心,实名制只能加剧互联网的对立情绪,即便强行实施下去,正当性更是无从谈起。文章末了,笔者还想讲两个观点:第一,凡事不应只顾着从工作开展方便的角度出发,也要反思新规定的漏洞、可行性、影响与后果,才能避免闹出“毕业生倒贴企业付费上班”一类的笑话;第二,互联网从诞生的时候,就注定了虚拟的属性,既然这个特质的属性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我们与它和谐共生了几十年,虽非完美,也不见得是件坏事,眼下何必一意孤行的钻牛角尖,自讨没趣呢?
2022年7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