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从1814年开始中立,芬兰从1948年开始中立。现在,芬兰和瑞典,决定结束自己中立的历史。
是什么促使芬兰和瑞典终结其长期的历史传统?
可以看看两国领导人在结束中立后,第一时间做了什么——18日,两国正式向北约递交“入约”申请信,19日,两国领导人前往白宫,与美国总统拜登会晤。
会晤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拜登难掩得意,“芬兰和瑞典让北约变得更强大......强大的北约,是美国安全的基础。”
他也解释了美国在此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近年来,质疑北约的声音不断涌现,美国,要“复兴北约”,而芬兰和瑞典的加入,可以帮助美国证明北约的“不可或缺”。
二战结束后,中立国在冲突或博弈当中,往往都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一个数据,能说明中立国的重要性:
整个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一共举行了16次最高领导人会晤,其中有8次,是在美国或者前苏联境内举行的。
剩余的8次,都是在第三方国家或是中立国举行的。并且,这8次会晤的时间节点,基本都是美苏关系紧张之际,还都达成了一些诸如“裁军”“控制战略武器”等缓和局势的共识。
在美苏彼此无法信任、不愿踏上对方土地之时,中立国,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积累的信誉,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当中立国选择不再中立,这场危机,将会把世界带向何处?
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曾无奈地承认,芬兰和瑞典都没有表示希望加入北约。
转变,发生在3月4日。
当天,芬兰总统尼尼斯托突然表示,该国将讨论加入北约的问题。芬兰,首次认真考虑加入北约。
站在这个时间点上观察,可以找到两个转变的契机。
第一个契机,是一场外交会晤。
3月4日这一天,尼尼斯托在美国与拜登会晤。加入北约的消息,就是尼尼斯托在访问期间,接受美媒采访时说出的。
芬兰的转变,是因为美国吗?
会晤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拜登一直在避免提及“芬兰入约”的问题。而在例行记者会上,白宫发言人也遮遮掩掩,不愿意正面回答“总统是否希望芬兰加入北约”这个问题。
欲盖弥彰,就连《纽约时报》都分析,美国政府的行为,是“刻意”的。
两个月后,芬兰、瑞典两国已经提交了加入北约的申请,当两国领导人到访白宫,与拜登会面时,拜登一改两个月前的遮掩,主动说道:
“瑞典和芬兰在加入北约时,得到了美国‘充分’‘全力’‘完全’的支持。”
目的达成,不必再遮掩。
第二个契机,是一通电话。
3月4日的芬美会晤还有一个细节——会晤期间,尼尼斯托与拜登一起给瑞典首相安德松,打了个电话。
瑞典和芬兰的情况,还有些不同:
近期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有57%的瑞典人支持加入北约。尽管过了半数,但还是远低于芬兰的76%。
在决定瑞典是否加入北约的辩论中,其议会中的8个党派,也有2个持反对意见。
相较于芬兰,对于加入北约这件事,瑞典还是有些犹疑。
那通电话,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可以看看安德松在宣布瑞典将申请加入北约时的表态,她说:
“当芬兰决定将加入北约时,瑞典将独自留在北约之外。对瑞典和瑞典民众的安全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与芬兰一起加入北约。”
瑞典西侧的挪威,已经是北约国家了,东侧的芬兰再加入,瑞典就会被“孤立”。所以,瑞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与芬兰“抱团”加入北约。
这样看下来,此次拉芬兰和瑞典“入约”,简单来说,就是美国先拉芬兰,然后“打包”瑞典。
问题是,从这次的俄乌冲突可以很明显看出,美国和北约,并不愿意与俄罗斯起正面的冲突。而芬兰和俄罗斯,有1300多公里的边境线,和乌克兰相比不遑多让。
在这时下这么一步“险棋”,美国和北约,意欲何为?
二战刚刚结束,时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说给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一句话,藏着答案:
中立国远不止瑞典一个,马歇尔为何单提瑞典?
原因很简单,瑞典周边的国家,是前苏联。
美国,想把瑞典打造成冷战的桥头堡,但瑞典的中立政策,成为了阻碍。
当时,瑞典和周边的挪威、丹麦达成共识,要在中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本区域的防务联盟,来避免被卷入冷战的风险。
1949年前后,美国突然横插一脚,承诺会给丹麦、挪威以武器援助,邀请两国与美国建立联合防务关系,一同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就这样,丹麦和挪威抛弃了瑞典,成为了北约的创始国。
北欧国家有五个:
前三个,都已经成为了北约创始国。瑞典想中立,能团结的,也只有芬兰。
当时,芬兰面临的境地,相当惨淡。
作为二战的参战国,芬兰经济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工业设施也被破坏殆尽。外国借款,成为芬兰恢复经济的唯一指望。
再看看周围其他的国家,芬兰明白,自己能指望的,只有美国。这时,美国“贴心”地送上了马歇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