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大训练方法让您快速了解什么是戏曲毯子功~
毯子功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是戏曲演员各行当(如生、旦、净、丑)均需掌握的表演技艺。通过对毯子功的练习,使演员的形体动作更为协调,还可以增强其身体的柔韧性以及对各种动作的控制能力,从而在表现特定情节(如翻腾跳跃、腾云驾雾、凌空跌扑等场景)时,可以自如地运用形体进行艺术创作。
毯子功的内容包括
翻、腾、扑、跌、滚、摔等 由于这些技艺强度高、难度大 所以技术条件复杂的训练 均需在毯子上进行 以保护练习者不受伤害 故而称之为"毯子功" 其中筋斗在戏曲表演中运用广泛 也成为塑造人物性格、表现戏剧情境 渲染战斗气氛的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生、旦、净、丑 各个行当都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翻扑技艺 才能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 一套完备的毯子功训练 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基础功
如拿顶、下腰、前桥、后桥、虎跳、踺子、跺子等。这是练好一切筋斗的基础。这些基础筋斗,有的虽然很少直接在舞台上单独运用,例如踺子,但它是踺子小翻、出场的基础。踺子功夫不牢,就翻不好长筋斗,故有“七分踺子三分小翻”或“七分踺子三分提”之说。
单筋斗
又叫短筋斗,包括单小翻、单前扑、单提、单漫子、单蹑子、单云里加关、单折腰等。这些筋斗虽然都标有“单”字,但并不是只翻一个,而是指可以单独练习。 单筋斗有了基础后,就可“挂串”。如单小翻最多能达到三、四十个,还有串蹲提、串前扑、串漫子、串蹑子等。它既可单独翻跃,也可自身连翻。因此,单提又称为站提,单小翻又称为站小翻,不受“单”字的约束。
长筋斗
又称大筋斗,即两种以上筋斗的结合,并要借助趋步(助跑)力量来完成。如踺子与小翻结合就称“踺小翻”,踺子与提结合就称“出场”,虎跳与前扑结合就称“虎跳前扑”。长筋斗又分四门长筋斗和四门挂梢的长筋斗两类。挂梢是三个以上筋斗的组合,如踺子、小翻、前扑结合起来,就是“踺小翻前扑”,以此类推,又有踺小翻提、踺小翻漫子、踺小翻蹑子等;还有难度更大的四面筋斗。
桌子功
指筋斗下桌、筋斗过桌、筋斗上桌。筋斗下桌有台漫、台扑、台提、倒折虎、抢背、云里翻、云里前扑等;筋斗过桌是将两张桌子叠起,或将二至三张桌子并列横排,可以向高处越过,也可以向远距离冲过,如跺子漫子推手过桌、跺子前扑过桌等。从下往上翻的称筋斗上桌,如出场上桌、前扑上桌等。
弹板功
这是近年来从杂技、体育中吸取演化来的新项目。有弹板前扑、高毛、漫子、蹑子、直体、折体、挺身前扑等。有的还用了高台弹板,即从两侧的高台弹板上往下交错翻腾各类筋斗。
软毯子功
属于扑跌类,分三种:一是跌扑功,包括小毛、倒毛、高毛、窜毛、入水毛和扑虎、旋扑虎、窜扑虎、肘丝扑虎、倒折虎、抢背、吊毛、锞子、前后僵尸,难度较大的还有小翻抢背、小翻倒折虎、踺子倒折虎、跺子抢背、跺子高毛、云里燕等;二是走跤,是双人合作的抄翻技巧,如过包、转包、蹬加官、背口袋、穿心前扑、手提、抱虎跳、驮虎跳、扛虎跳、转罗圈、轱轳钱、双头人等;三是小排头,又称小零碎,多为武丑或短打武生使用,以表达人物机敏、灵巧、风趣的性格。其中包括倒三点、压枣、加关、按头、脑踺子、倒毛顶、小翻戳顶、蛙跳、蛤蟆夯、碎地蹦、碾碾转、小虎跳、猴提、串绞柱、旋窝、一盆花等。
看完这套完整的毯子功表演
有没有感叹戏曲表演者的不易 真可谓是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以上动作要领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 切勿随意试练和模仿 有一定基本功的伙伴可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