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七十七年的秘密
峨眉山摩崖
鲜为人知七十七年的秘密(《五知庄自叙训言》藏迹)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自季郁公将先祖珍藏了二百二十余年的《五知庄自叙训言》传于先父,在先父手里又藏七十有七年。虽经战难兵燹、土改、三反、五反、四清、文革之破四旧......至今,整卷字迹清、页面完、不折痕、将无蛀破,存良。此乃祖佑,三甲族之福亦。
鹤湄公①一生清廉,精通佛理,善书而名于世。着四川峨嵋山摩崖上“佛都”二字,字径十尺;江西石巩寺倒苍崖上“石巩”二字,每字广丈余,字依衡可;江西崇阳古镇之“玉泉井”三字等亦为所书。
鹤眉公幼而聪慧,二十岁试授中书舍人,初补江西建昌同知,改云南临安同知。上甚重之,留之省助狱治。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拙升河南按察使,与父同一样,断狱如神。后即转巡抚,其督官吏,勤政为民,著有《豫省奏议》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告老还乡。
江西石巩寺
归后,将其父禹木公和自己的部分经历、和躲避夏逢龙兵变沿途的见闻,撰入《五知庄自叙训言》,记史及以教后人。鹤眉公于庚寅(1701年)孟冬动笔记述《训言》至乙未(1715年)季冬杀青,历经五载,按书写镌刻付梓。该文笔酣墨饱,下笔如有神,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载《张氏家谱》卷之十三)
这次湖北省委编辑《荆楚文库》,列出的目录,系已知先祖存世著作五十余篇。按目录逐一寻觅,现将已找到的三十篇,交给《荆楚文库》编辑委员会。经商议欲将其编辑成三册: 一 . 鹄严公《厀啸集》、《厀啸集》、江宜人《倚云楼集》、敬亭公《徽州府丞张公年谱》;二 . 禹木公《廿一史弹词•注》、《来青园文集》(含绍兴知府张公年谱);三 . 将余下著作编辑成一部:鹤湄公《五知庄自叙训言》、先振公《禹贡道便览》、灏睿公《张氏诒谷集》、敬亭公《张氏墨存》、《汉阳县识》、《春秋分合纂》、季郁公《怀清斋主人未是草》等。 如能找到禹木公在南阳、绍兴断案之牍本,或彭禹峰等人编撰《雪史》、《雪史续篇》,此二部书极具刑侦价值,如现能找到编辑入册,实值一兴慰之大事。
特请“东西湖文史部”主任张明祥为编辑三册的《荆楚文库》作序。第一部所作的序已杀青并交给编辑委员会。在整理《五知庄自叙训言》翻拍复制过程中,发现该册缺二页,只有等家兄从日本归国后拿,将原文拿出来校对查阅。
汉阳柏泉三甲张氏传承之宝鹤湄公所撰《五知莊训言》
凭借《张氏家谱·五知莊训言》刻本,将文章找出与镇族之宝《五知莊训言》真迹进行逐一核对,还真找出遗失的两页内容。只叹丢失的是真迹,这就给《家谱》带来永久性的遗憾。这天,无意间翻开“族宝”,竟从宝中飘出一张,钤有诸多印章而且已发黄的薄纸。这是先父手里珍藏七十七年来,从未听说的事;也未曾见过的事。对这虚幻般飞将其来的纸片,在座的人除惊奇外,竟不约而同称之为“不速之客”。
纸片A4大小,从中间的折缝看,是对折放入书中(宣纸)的筒内,虽不算隐蔽,如没人指点的话,谁也不会翻开筒子往里看,故不易发现。纸上清晰的钤印,一看就是先祖所为,但始由,作用及目的就更鲜为人知。看样子,季郁公在世时也未谈其事,未听先父提及,也不知老爷爷见到过否? 从所纸上钤印来看,那是名号并用,此乃慎重之举。按名推算钤印的时间:可从第一位保存者恪斋公(坦议)出生日后的某一天算起,即:清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1728年),到最后一位钤印者心如(行恕)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892年)生止,横亘一百五十余年来钤印不断。
观之细想,极可能是收藏族宝,《五知莊训言》的先祖们逐一钤上的。“不速之客”钤印名有序,逐一钤于宣纸上之。此乃遵照族归,还是不成文的默契,现已无从考正。 若历代钤印者顺序,可断言,这是此《五知莊训言》近三百年来的收藏途境。
为捋顺钤印持有者,特请出柏泉三甲张氏家族的三续《张氏家谱》,照谱核对明其昭穆。奇怪的是,钤印之纸竟有两处被挖,从所挖的切口上看,绝非草草率行事,而且还相当严谨。看样子,是经过一番商榷,谨慎而定的。切口短处为一印,切长口处系二枚或三枚不等。不管是二枚惑三枚,究竟为何将其挖掉,还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至此一念,只有等将来智者查明,再作定论。
自留(未凿)之钤印看,分别:兰有秀兮菊有芳、张坦议、密斋、张坦麟、画臣、张任大、光廷、张承诏、景廷、张行恕、心如、瓢衢,凡一十二枚。
钤印人与伯琮公之间关系,按照《张氏家谱》的脉系图看,其顺序:鹤湄公之长子坦议公字清臣、坦议公之长子任大公字宏图、任大公长子承柏公字云槎;(注:承柏公系承诏公字景廷的亲哥,即任佐公长子,承柏出继任大为嗣)、行恕公字心如,乃承诏公孙子,其父倚榘公字中立,则系继先胞弟翼先次子出继继先为嗣(倚榘则承柏公嗣孙)。如此则,从坦字辈至行字辈的珍藏者都很清晰。坦麟公虽是鹤湄公弟别麓公之子,雍正十二年(1734)他是柏泉三甲张氏第二次续谱的组织者。想坦麟公于去蔡甸租房养老前,将历代祖先所藏《五知庄自叙训言》和矜印的“族宝”还与兄坦议。光绪二十年(1894)第三次续谱,组织者敬亭公(行简)再次得到保护“阖族之宝”的权利。再往下传,就遵照老规矩不变。
记述柏泉汉阳三甲张氏家族故事的《禺草清》一至四册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季郁公修祠、为续《景贤家谱》、欲将汉口双墩千亩田中,拿出二百亩旱地建《张氏通族祠堂》和祭田……此保“族宝”之重复而落其肩,后承给达则兼济天下,贫者独善之嫡孙范民公则行。
如此观之“族宝”总是由德高望重贤者仁人、知白守黑的智者承担保护之责。这是先祖的初衷,还是一条没行文的规定,看来只有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现将存三百四十余年矣,鹤湄公书《五知庄自叙训言》留善植处。先父临终欲吾继,感逆昭穆而不遵,还是拍照、印制入谱,使全族可观鹤湄公笔走龙蛇,铁划银钩之墨宝,领会先祖们勤奋读书、廉政为民、乐善好施的品质,岂不美哉!
这首纳兰性德的《涴溪沙》,词意贴切爽目,蛮符合我此时的心境,让其作为本文结束语吧: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五知莊训言》宣纸筒中飘出来的“不速之客”
注:1.张伯琮(1646-1731),字璧九,号鹤湄,汉阳县丰乐里垸子湾(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三异长子。自幼聪慧,20岁中举,经考试授中书舍人,初补江西建昌同知,改任云南临安同知。上司非常器重他,将他留在省城协助案件审理。任满,提拔为福州知府,因守父丧未到任,起补江西抚州知府。在抚州,他拒绝馈赠,革除陋弊,鼓励农耕,周济贫困,治内民风转化。以两次政绩考核“卓异”,转任陕西榆林道。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升任河南按察使,清廉严明。不久,就地转任布政使,后又就地转任巡抚。他督促官吏,勤政为民,著有《豫省奏议》。康熙五十八年(1719),告老还乡。张伯琮于书无所不读,兼习佛教理论。工书法,尤以擘窠大字驰名。曾在峨眉山摩崖石壁上书“佛都”二字,字径十尺,观者赞叹不已。张伯琮有7个儿子。长子天顺、次子坦譲、三子坦议、四子天谟、五子坦諤、六子坦谏、七子誾。其中坦譲、天谟、坦谔三人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同榜举人,坦让官至汾州知府,天谟任奉新知县,坦谔英年早逝。长子天训,字伊庭。孝友承家,勤俭律己,博闻强记。以明经任象州知州,善政多端。上官嘉其绩,调横州,廉能勤敏。竟不永世,乡里惜之。三子坦议,字恪斋,由岁贡历官甘州、兰川等府知府,延榆绥兵备道。六子坦谏,以明经起家,任汉中府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