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643|评论: 14

[成都学校] “斯人”版教材找到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27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斯人”版教材找到了!

这两天,关于“斯人”还是“是人”,网友们”吵“翻了天。话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10月27日登上热搜榜第一位。记者多方调查发现,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都曾出现过“斯人”的版本。

>>网友纷纷晒”斯人“课本

其实,“斯”和“是”这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两个字的用法和意思本来就非常接近,因此也容易发生混用。

一位北京的网友翻阅了自家孩子2019年上初中时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赫然写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古文三则》。这位网友告诉记者:“这是我家孩子上中学的时候用的书,2019年在用。”

记者随即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搜索此书的ISBN(书号),确实找到了这本教材。搜索结果显示,此书出版于2019年1月。

还有网友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找到了“斯人也”的字样。此外,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85页的引用中也出现了“斯人也”版本。

这个话题出现后,网友们纷纷翻箱倒柜找出各版语文教材并在网上晒出截图。截图显示,人教社1961年、1982年、1991年和2001年四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确实均写着“是人”。

>>“斯人”版为何更流行

至于为何那么多网友都认为是“斯人”,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他们表示,这可能要从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等方面来找原因。“大众只要关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砺就好,这是文化真正的意义。”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对记者这样说道。

你学的是哪个版本?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人教社回应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0月26日,上游新闻记者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获悉,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769.jpg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770.jpg

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初中课本里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节选自《孟子》的《告子》下篇,通常要求背诵,多年来也脍炙人口。近日网友发帖称:《孟子》的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中学课本存在几十年了,所有上过中学的人应该都背过,其中有一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自己记忆非常清晰,因为当时课上还联想到“李斯”是不是就是这个“斯人”?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有人说,课本上,甚至是古文里,从来没出现过“于斯人也”这几个字,他就有点蒙了。 “难道我记错了?”网友查找了人教版教材1992版本、2001版本和2016版本,全部都是“是人”。
771.jpg

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772.jpg

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此外,另有网友也进行了查证,人教社历史上的这篇课文自1961年开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歧 注)均为“是人”。
773.jpg

《孟子》。图片来源/网络


774.png

《四库全书-孟子注疏》。图片来源/网络


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对上游新闻记者表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自1961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以来,历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他们也查阅了众多古籍,查阅的结果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于为何一些网友出现“斯人”的群体记忆,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这确实不清楚。不过“斯”和“是”两个字,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这”的意思。
点击加群 回复“教育
加入“中小学教育交流群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7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2-10-27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灵异事件?

发表于 2022-10-28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信,这是要背诵的,可以肯定当时课本上是斯人

发表于 2022-10-28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初中时学的这篇课文,背过无数遍。至今清楚地记得是“斯”人。
发表于 2022-10-28 23:3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记得是斯人也,估计我读书打晃去了

发表于 2022-10-28 23:5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10-29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玉言良 发表于 2022-10-28 23:59
文化战争而已,毒教材不就是人教社的嘛?

这又不影响含义,什么毒教材?!

发表于 2022-10-29 08:3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10-29 17:0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斯”与“是”——充分说明社会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了!
发表于 2022-10-30 11:0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10-30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关系,四川话读音差别很小,至少不兴舌头打卷
发表于 2022-11-2 17:3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11-5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是斯人,我初中成绩还是不错的。  

发表于 2022-11-6 20:4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读的时候是读的“si斯,但是会不会当时学的是通假字,“是”通“斯”,然后大家读的都是“斯”而亡了本来是“是”
发表于 2022-11-14 14:3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那时学的也是"斯人也"何故为"是人也"?记忆犹新能错吗?在囯文敎科书中,特别是古文中不应该随性更改字词句,这是侵权行为,更是无知行为。学子碰到这种不严谨的治学态度该学成什么样子?两个不同的字,读起来别扭拗口不说,似乎在掩饰什么不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