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邛州鹤山书院和了翁祠寻踪
凡丁
从清.戚延裕《登读书台》诗说起
晏坐读书台,登临亦快哉。千山争秀丽,一笑吊兴亡。
鹤影穿云出,秋香带月来。樽前重骋望,怀抱逐天开。
戚延裕:字显伯。山东泰州黄县人,生平不详。应是慕名而来临邛的旅游者。
诗题中提到的“读书台”,在邛崃白鹤山中曾经有两处。一处是北宋谏议大夫常安民的读书台,在白鹤山鹤林寺内;另一处是南宋理学家、端明殿学士魏了翁的读书台,在白鹤山的幽居寺内。
晏坐:指安坐、闲坐。
千山争秀丽:指白鹤群山云蒸霞蔚,意即了翁所书“云吟山”景象。
秋香带月来:指戚延裕写此诗的时令,是八月中秋节。
樽前重骋望,怀抱逐天开:在读书台前一边饮酒,一边放眼远望邛州胜景。但见“白鹤山林麓苍翠,江流萦绕,蔚为是州之望。”
樽:酒具。
骋望:放眼远望。
根据戚延裕《登读书台》诗的描述,从山东泰州黄县来的戚延裕,他所访问的北宋谏议大夫常安民的读书台,被误导为魏了翁的读书台。
即便清.康熙三十年(1691)任邛州知州的戚延裔(山东登州府黄县附监生)一家子,也将原本祭祀“常安民的读书之庵”当成“了翁祠”进行“虎拜”。
见戚延裔《壬辰春率子兆琳、兆琅游鹤林寺拜文靖公像》诗:
别是神仙境,天成妙化工。地以名贤著,山因理学开。
斯文今盛矣,吾道昔隆哉。白鹤巢何去,青骢缓辔来。
祠前勤虎拜,仰止共徘徊。
经查阅一些史料和实地调查,梳理出如下历史脉络:
鹤林寺常安民的读书台
常安民:(1049-1118)字希古,北宋邛州人,青少年时曾借宿鹤林寺中筑台读书。年十四入太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中进士。历官长洲知县、大理寺及鸿胪寺丞、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监察御史、监滁州洒税、温州通判、提点永兴军刑狱。
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因论蔡京“奸足以惑众,辩足以饰非,巧足以夺人主之视听,力足以颠倒天下之是否……”蔡京用事,将其列入不同政见的元佑党籍(反改革派)被革职,流落二十年后于宋徽宗重和二年(1118)卒,年七十。
流落期间在河北昌黎作《题醒心亭》诗:
我爱昌黎湖上聚,醉来直上醒心亭。
宿醒不待山风解,卧读残碑已自醒。
南宋建炎四年(1130),由宋高宗赵构平反赠:右谏议大夫。“后人悲其遇,于鹤林寺书台肖像以安之,礼也。”
当北宋兴起“城市八景”之风后,南宋时常安民的读书台被列进“临邛八景”之《书台桂影》景观,成为名公四时登眺吟咏之所。
南宋.魏了翁《鹤山集》卷五十之〈邛州白鹤山营造记〉云:“近有常公谏议读书之庵。为四时登眺之所,有名公吟咏。”
嘉庆《邛州志.八景附》120p:“书台桂影,州西白鹤山有桂二株,为华父先生手植,古干婆娑,每经秋发,香闻数里。”
清.同治举孝廉方正熊维芳《书台桂影》诗:
桂是先生手自栽,几枝秋影射书台。香飘窗外随风舞,子曳阶前簸粟开。
半面描成云色补,全神出现月光来。登临高处抬头望,招得翩翩白鹤回。
1950年,鹤林寺改为白鹤小学时,了翁手植的两株桂花树尚存活并开花,1958年前后死亡。现今的两株桂花树,于上世纪末重植。
关于白鹤山
白鹤山并非仅指有鹤林寺的那一匹山,而是泛指周边的群山,范围广到今水口和石坡的地界,因古代没有那么多人口和地名。古时山中多生长松树并栖息白鹤,南齐延兴时(494)始建的寺庙故而取名为:鹤林寺。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八十五高僧记》:“南齐高何二师,不著名氏,延兴中自明州象山别其师游蜀。师曰:‘遇明则住。’二师到邛升高远览,夜见群峰火云四起,赫然有光。因访父老,则曰‘四明山’也。始悟‘遇明而止’矣,遂卓锡于山阴,披榛薙草经始卜筑,有石佛示现光相,从地涌出化为泉,今之护国院瑞佛及涌泉在焉。院有白岩,孤石耸立,高踰百尺,鹤巢其上,故二僧所建道场号:鹤林寺。后世因谓之白鹤山。”
按
山阴: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所述“今之护国院瑞佛及涌泉在焉”,其地在鹤林寺之北山后的彭沟。“院有白岩,孤石耸立,高踰百尺,鹤巢其上”的孤石,即南宋陆游命名的:玉宵峰。
南宋.魏了翁《鹤山集卷五十》之〈邛州白鹤山营造记〉:“白鹤山,庵院凡十四所。近有常公谏议读书之庵。”
清.嘉庆《邛州志.山川》98p:“白鹤山,州治西七里。〈华阳国志〉临邛名山曰四明,亦曰群羊,即此山也。北有孤石耸立,高百丈,常有鹤巢其上,因名。汉胡安教授山中,有点易洞。魏了翁云:‘白鹤林麓苍翠,江流萦绕,蔚为是州之望。’”
魏了翁的读书台和了翁祠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甫,号鹤山,谥号文靖。邛州蒲江人,青少年时期借宿始建于汉代的幽居寺中筑台读书,该寺在鹤林后山下的幽谷(今称彭沟)口。
魏了翁于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22岁时中进士,历官知汉州、嘉州、泸州、潼川府、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官终时知福州、福建安抚使,谥号:文靖。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及《鹤山长短句》等。
明.弘治九年(1496),邛州知州汪中于幽居寺建:魏文靖公书台 及 了翁祠。
参见史料如下
清.康熙《邛州志》63p:“幽居寺,州城西七里,鹤山先生读书处,境最幽雅,名公吟咏尤多。”
清.嘉庆《邛州志》288p:“幽居寺,在鹤林寺左(北边),建于汉,盛于唐宋,乾隆年间,僧慈容重修。”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考》75p:“魏文靖公书台,在治西七里白鹤山幽居寺。明.弘治丙辰年(1496),州牧汪中建。肖像木刻,须少无髯,铁脚纱帽,紫袍金带皂鞾。是为文靖为华文阁待制时冠服,台上有鹤山先生魏公刻像。《碑记》为成都徐礻啇撰、郡人刘源书,石刻塑在台右。”
该碑高1.88米、宽1.1米、厚0.1米。
2004版《临邛镇志.卷二十六.文化遗存》:“幽居寺殿后左走,上若干石阶,即是魏文靖读书台遗址。”
宁湘(民国《邛崃县志》志书局局长兼总纂)《幽居寺访鹤山书台拜文靖公遗像》诗:
山川无恙路蓁芜,古寺寻碑访大儒。八种遗书新理学,二旬开府旧签枢。
云吟西蜀夹江窄,鹤去南塘一水枯。故国迢遥归未得,天涯何处是幽居?
魏文靖公书台与了翁祠的变迁记
明.隆庆六年(1572),幽居寺的鹤山书台和了翁祠,在时任邛州太守赵介石的主张下,迁至鹤林寺常安民的读书之庵。
原因
赵介石与数个名公同游幽居寺时,发现该处的魏文靖公书台和了翁祠已荒废,故提议迁到魏了翁手植桂花树二棵的“常安民读书之庵”处。同行的名公胡培斋、盛心所附和说:“神不两栖,迹必寻旧。”负责此工程的董事为:僧正如常 和 有直。由邛州州判王圻题写《重修魏了翁读书台记》。
王圻:(1530-1613)字元翰,上海人,明代学者。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隆庆六年(1572)任邛州州判,官至陕西布政司参议。
该《记》曰:“工始于壬申岁(1572),不一月而告成,或曰:‘神不两栖,迹必寻旧故台’,新台无作焉。是役也,主之者太守赵介石君也,同游于斯而相与赞成之者,赵君、胡培斋君、盛心所君;董其事者,僧正如常、有直也。(其理由是)白鹤山乃邛西之胜景,而魏了翁读书台,又鹤山所重,传为胜事。骚人志士之履斯境也,以台故(即荒废)欲至其处。”
其中“新台无作焉”,即只是新建了翁祠 与 魏了翁塑像,未做新的读书台,而将常安民的读书台,当成魏了翁的读书台。
以上既不同年代又不同主人,且不同地方的北宋常安民的读书之庵,移花接木成为魏了翁的了翁祠 和 读书台。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考》:“州西七里白鹤山鹤林寺,肖像泥塑系是长髯,高山冠与介导红袍,而又盖玄端手执如意,宋无此制,从前(常安民)书台肖像,系是台谏仪服”。
民国《邛崃县志》总纂宁湘,在《遇园随笔》中明确指出:“此为常安民像,台是常谏议读书台,至于魏了翁读书台,乃在幽居寺。”
魏了翁的鹤山书院
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三月,了翁生父卒,葬于临邛。丁忧期间,了翁在邛州白鹤岗的“枕山卜室贮书十万卷”并“开门授徒,讲明义理之学。”
见民国《邛崃县志》116p:“据《鹤山文集》记:文靖先庐枕山,与古白鹤岗属连。嘉定三年(1210)卜室贮书,得十万卷,鹤山书院落成。”
南宋绍定五年(1232)某日,宋理宗退朝后书赠唐.严武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同时赐与了翁《鹤山书院》题匾。
由于“枕山”为宋代地名,现今无从查考,笔者依据明代嘉州(今乐山)人安盤《重修鹤山书院碑记》:“故有鹤山书院,为魏华甫先生所自筑,在州西五里。”
推测“故有鹤山书院”的地方,在今称的:金龟山。此处距离宋代的州城—西汉筑公孙述城西门外的“喻坎”恰好五里,此处山岗低平似枕,而且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一处十字口而四通八达!
了翁《哭杜威州文》明确记述在其父墓地旁:“筑室以居,是今之白鹤书院也。”
广义金龟山有一处地名为:祭魂庄。此处缓坡如枕,疑似了翁为父守墓之处。1970年前后,祭魂庄被拆除,材料用于修建提灌站。而祭魂庄处的一棵大柏树,根据部队检测,树龄约在千年左右,由于是地面标识和古树名木,至今尚存。
《祭魂庄处的大柏树》
邛州城内的鹤山书院和鹤山先生祠
明.正德十三年(1518)时,由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临邛城便已东迁,此后“鹤山书院违州稍远,大夫士庶无所从游。”知州李谳(江西吉安人,正德初年任)将“荒址荛薪”的故鹤山书院,迁建于善政街。
明.正德十五年(1520),知州李廷昭(福建闽县举人,正德十五年(1520)任)又将幽居寺的了翁祠,迁于新的鹤山书院旁,改称:鹤山先生祠。
见清.康熙九年(1670)大邑县令李德耀撰《鹤山先生祠》碑:“明.正德间于州治西北草木蒙耸中见穹碑,知为祠址,盖先生尝于城西白鹤山下读书,教授生徒,后人思先生不忘,遂香火焉。然去州稍远,正德戊寅(1518)侍郎苏公师郃按邛,允州守李公(李谳)详请,迁其祠于兹。”
明.嘉州人(今乐山)安盤《重修鹤山书院碑记》:“嘉靖九年(1530)冬十月,邛州鹤山书院成。故有鹤山书院,为魏华甫先生所自筑,在州西五里。”
明.万历癸卯年(1603),知州牛大纬[广东瑷山举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任]将鹤山书院迁至南街后,原址改建为试馆。并在今瓮亭公园处设督学道衙门,善政街因而更名为:学道街。原善政街名移至:衙背后。
清.康熙三年(1664)改称试馆为:邛州考棚。
雍正二年(1724)知州张纯[正黄旗监生,康熙五十五年(1716)任邛州知州]于原址复建了翁祠。
清.吴省钦《书邛州白鹤山魏文靖祠壁》:“雍正甲辰(1724),知州张纯别祠公于山曲,而摹公分书《云吟山》三字,榜之楹间。”
吴省钦:(1730-1803)字冲之,号白华。江苏南汇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进士,授编修,历四川、湖北、浙江学政,官至左都御史。
其中“别祠公于山曲”说明,明.弘治九年(1496)邛州知州汪中所建的了翁祠在幽居寺内,因此处方可称为“山曲”,即山之曲处。此处有古道通往马湖以远。而魏了翁所书的《云吟山》在此山谷中,即由陆游命名的“玉宵峰”上。常安民的读书台则在山上,为“四时登眺之所”,不能称为“山曲”!
另外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邛州知州曹焜拜谒学道街北的邛州考棚中之“鹤山先生祠”时,曾赋《谒鹤山先生祠》诗:
邛崃旧迹总相关,况复书台选胜间。归去春风开讲习,早时疏谏重朝班,
孤身江上烽烟靖,口口口口口口口。君子小人千古事,鹤山真不愧西山。
其中的“况复书台选胜间”说明,邛州书台共有不同地方的两处,而只有幽居寺内的读书台,才是经过“选胜”的魏了翁之读书台。
邛州城内的鹤山书院,几经辗转迁移后,于清.嘉庆时从南街迁建于今书院街,民国时期为营房,建国后改作:邛崃师范校。改革开放期间与邛崃一中合并,现为原邛崃一中教师宿舍。
而鹤山先生祠与邛州考棚,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改建为:邛大蒲联合中学。1944年改称:四川省立高中。1958年前后称:邛崃一中。现今为:文昌中学。
现今鹤林寺中的“了翁祠”
1983年,邛崃县在白鹤山的鹤林寺中新建“了翁祠”时,仿照蒲江县魏公祠的形制,由:
王庆宇塑魏了翁像。
杨玉光集联:
忧民白发三千丈,报国丹心十二时。
悬挂魏了翁《云吟山》真迹。
复制清.四川学政高赓恩所题《昌道西南》匾额及楹联:
三千年经义重明,湖湘江浙,丕振儒风,即此邦才重马扬,谁复词华艳西汉;
四百里大贤踵起,濂洛关闽,力肩道统,虽当日谤兴朱李,何禁俎豆续南轩。
1994年,冯广宏题联书:
身了鹤山心存魏阙;祠留邛府道重儒林。
张阳德书张开阳联:
易洞秋风劲;书台桂影香。
1995年,马识途书《了翁祠》匾额。
同期,在新建之《了翁祠》处勒石,说明此处原为:北宋常安民之读书台。
说明
《现今鹤林寺的了翁祠》部分,引用蒲江文博—了翁文化系列报道(五)《揭开尘封的历史:邛州鹤山书台与了翁祠》的材料,其余为个人搜集材料和观点!
2022/11/7
|
-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