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请
作者:菲利普·拉金 [英] 为你读诗:张赫|演员
总是太渴盼未来,我们 染上了期望的恶习。 总有什么即将来临;每天 我们都在说着“到那时”,
从悬崖上观望,那微细的、闪烁着 清澈光芒的诺言的船队正在靠近。 它们多慢!浪费了多少时间, 总是拒绝加快步子!
但它们仍让我们手握不幸的 失望的枝梗,因为,尽管没有什么会阻碍 每一大步的前行,随黄铜装饰一道俯倾, 每一根清晰的缆绳,
都悬挂着小旗,尽管那船艏上的金饰像 横跨在我们的路上,它却从不停泊;它 刚一出现就转向过往。 直到最后
我们仍以为每艘船都将顶风停航,在我们的生命里 卸下所有的好东西,这是我们应得的, 因为等待如此虔诚又如此漫长。 但我们错了:
只有一艘船追寻着我们,一艘陌生的黑帆船,拖在它身后的是鸟声杳无的大片寂静。在它醒时也无水声酝酿或碎裂。
舒丹丹 译 选自《高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 关于作者 -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英国诗人,爵士乐评论家。194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拉金被公认是继T.S.艾略特之后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著有诗集《北行船》《受骗较少者》《降灵节婚礼》和《高窗》。
你不认真生活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留言」:你如何接受事与愿违带来的落差感?
﹀ ﹀ ﹀
读这首诗,感觉心被敲击了一般,因为诗人对生命中事与愿违的描摹,同现实是如此契合。
曾经,我们对世界抱有诸多幻想,总以为“每艘船都将顶风停航,在我们的生命里/卸下所有的好东西”,但“我们错了”,当想象的未来节点一个个到来时,我们目睹的却是理想的泡沫一个又一个无声地碎裂。
慢慢才明白,事与愿违是生命常态,所得皆所期不过是美好的祝愿。
所谓成长,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逐渐接受理想幻灭,而后选择活在当下的过程。一如作家王朔所言:
“我曾经以为日子是过不完的,未来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我就呆在自己的未来,我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真正的变化,我的梦想还像小时候一样遥远,唯一不同的是,我已经不打算实现它了。”
渐渐平和地接受期待的落空,慢慢对所做的事情不再附加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热情,不是被命运捶打得死气沉沉,而恰是开始理解生命的有限性。
因为生命有限,而未来又是一个并不存在的时间概念,我们确定拥有的唯有当下。
所以,不再为永远不来的未来患得患失,不再牺牲当下真实的每一秒去幻想那飘渺的时刻,而是与当下的事物建立联系,认真体察每一个生活的细节。
在这样随遇而安的岁月中,慢慢延续出可能的未来。
《俗女养成记》结尾处,年过四十的主人公陈嘉玲对自己说道:
“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这辈子其实也很短,短到你没有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人生几十年如此漫长,长到就算错过了今晚的黄昏,也还有许多个在明天等你,长到你大可以在任何时间重新开始;但人生好像也就短短几十年,短到似乎只是一不小心,就已浪费了大把无可挽回的时光。
如果人真的“不是活一辈子,而是活几个瞬间”的话,那这些镌刻进生命记忆之中的瞬间,大概都来自当下的时刻。
那么,诚愿我们都能接受生命里的事与愿违,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真实的时间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