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阿丽最近找到我,一脸愁容。从小到大,她跟妈妈的关系一直都非常疏离,令她很痛苦。这些年,她阅读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对照书中理论,她发现自己的妈妈确实存在一大堆毛病:
自我中心,对孩子缺乏共情,亲密关系不和谐……于是,她时不时给妈妈转发一些心理学文章,试图让妈妈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妈妈要么不愿意看,要么看不懂,一点效果也没有。
后来实在忍不住,阿丽便当起了妈妈的“咨询师”——直接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妈妈,指出妈妈的问题,并教导妈妈该如何做出改变。
结果,妈妈非常抗拒,并指责阿丽:我生你养你,为你付出那么多,你没资格指责我。我没文化不讲理,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行了吧。
……
对此,阿丽也很委屈:“我一片好心想帮助妈妈变好,她非但不领情,还指责我!”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呀?”我问道。
“你想想啊,如果我妈不成长也不改变,她的人际关系就会一直糟糕下去,这辈子也不会快乐。”阿丽不假思索地回答。
“所以,你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妈妈变好,对吗?”我问道。
“这难道不是所有儿女的责任吗?”阿丽反问道。
“不,不是的噢。”我俏皮地回答。
透过阿丽,我看到很多成年孩子身上普通存在的拯救者情结:
看到自己的父母正在受苦,就忍不住要去拯救他们,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催眠师黄仕明,曾在文章中分享自己的故事:
后来经过长达30年的自我觉察与探索,他才发现:自己之所以想拯救父母,想帮父母去除痛苦,内在的真正动力是——
希望这样做可以让自己感到好过一点,好受一点。这其实也是很多成年孩子共同的想法。想象一下,当你从原生家庭中转身走向未来,去创造成功的事业,去建立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
而你身后的父母,却因为他们自己的原因,抑郁、不开心、没有安全感、恐惧不安……你会是什么感受呢?你还能毫不犹豫地大步向前,走向属于你自己的幸福未来吗?
或许,更多时候,你会因为愧疚感而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只是我一个人幸福快乐,而父母却处在痛苦中,我会很内疚,无法安然去享受属于我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不去承担父母的痛苦,我无法感受到我是他们生命中的一员,我无法连接到原生家庭的归属感。
于是,为了减轻这份负罪感——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让自己成为了父母的“拯救者”,想方设法想要去疗愈他们。
这时问题来了,当我们竭尽全力去拯救父母,真的能让彼此的状况变好吗?我们回到阿丽的困惑。为什么她一片好心想帮助妈妈变好,妈妈却丝毫不领情?
因为呀,她的这份好心,无形中将自己放置在了「好角色」的位置,却将妈妈放置在了「坏角色」的位置。
你是不好的,需要我来改变你;你是虚弱的,需要我来疗愈你;你是无能的,需要我来拯救你……但没有人希望自己是「坏角色」。一旦意识到自己被指责,就会下意识防御,否认指责;要么冷冷不予回应,要么情绪爆发,把小事变成争吵。
也因此,阿丽妈妈非但不愿接受女儿的教导与改造,还反过来对女儿加以指责。我能理解阿丽妈妈的「不情愿」,同时我也能理解阿丽的「愤怒与委屈」:都是因为你不够好,我的童年才如此痛苦;你过得这么糟糕,让我怎么安心享受生活;我都已经筋疲力尽了,你还想要我怎么样!
阿丽的心——一半放在了妈妈身上,努力想要疗愈妈妈,一半放在了自己身上,努力想要幸福快乐。
这样的撕裂——既让身为父母的妈妈,倍感压力;也让身为孩子的阿丽,深感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孩子工作挣到钱了,给父母买了很多名贵的衣服和食品,想让父母好好享受享受。但父母却还是天天穿旧衣裳,吃粗茶淡饭,好东西放在柜子里发霉了也不拿出来。
时间久了,孩子会愈发感到委屈,开始抱怨父母不体谅自己的孝心;父母也会愈发感到压力,这些贵重物品他们真的不受用。
换而言之,孩子这种出于好心的对父母「反哺之爱」,却让彼此一起受到更多的苦,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黄仕明老师说,症状或问题的到来,是一个信号,它在提醒我们,我们偏离了生命的道路;症状是在召唤我们,学会放下包袱,不再负重前行,轻装上阵,放松下来。
试着去疗愈自己,并创造一个空间,去感受家庭中的苦难: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也感受到了我自己的痛苦,我感受到了你的真实本性,也感受到了我的真实本性,我带着尊重去接纳你的存在,不再将你的苦难背负在自己身上······
要知道,生命有入口,生命就有出口。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旅程上——只能为自己的命运负起责任,只能自己去照顾、疗愈自己;我们无法去背负他人的命运,更无法去承担任何人的苦难。当我们带着这份觉悟和创造力进入世界,我们的存在会照亮其他人,包括我们的父母。
其实呀,在家庭中,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秘诀之一就是:「课题分离」即:父母与孩子各自负责自己的成长课题,各自负责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它主要存在2个维度:① 区别自我与父母。分享一个我和我妈妈的故事。我家里经济不太好,每个月我都会给父母一些钱。但我的妈妈总喜欢当“好人”,常常借钱给别人。我很恼怒她这一点,没少跟她吵,但她总改不掉。为此,我给钱给得很痛苦,她用钱也用得很痛苦。
直到如今,通过心理学视角,我才理解:我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没有与妈妈完成分离。在潜意识里,我觉得自己要为妈妈的贫穷负责,同时也觉得妈妈要为我做出改变。一旦她不改变,不变好,我就会受挫,陷入痛苦。当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与妈妈分离:
不再过度给她钱,也不再干涉她如何使用钱。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清爽了许多。其实,我们谈与父母分离,并不是指要跟父母断绝关系。
而是指把我们的渴望、期待、寄托从这段关系中分离出去。大部分父母,由于自身的局限,其实是没有能力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做出改变的。正是因为他们做不到,才会造成我们小时候的缺失,使得我们成年以后,依旧拼命想改变他们。
但事实上,能够从中做出改变的,往往只能是我们自己。试着去看见父母的局限,拥抱内疚,并放下对他们的期待。当然,这对成年子女来说,并不容易。曾经,痛苦而虚弱的我,冲着我的咨询师大吼:“难道就因为他们做不到,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拒绝成长,让我独自承受这一切吗?”
当时,咨询师平静地回答我: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你所受的痛苦也是真实的。你不需要改变他们,但你可以从中做出选择:是继续揪着他们,去达成你的期待;还是就此放下的期待,独自向前走?曾经的你没得选,但现在你可以选。意识到自己有选择,是改变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