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大院始建于道光4年(1824),是清朝钦点进士及第、署云南省禄劝县知事,代署武亭州官韩廷藩在家乡兴建的。
韩家大院建筑风格不同于川西南建筑风格。由于在朝廷为官者多,因此仿北京官府宅邸风格而建。它坐东向西,三院,每院三级,院院相通,由七个四合院组成,被当地人称为“七星抱月”。
韩家大院的建筑独具地方特色,采取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组成的四合天井建筑群,接近地表处采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铺地和嵌镶地角坊,此种形式的建筑有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
韩家大院整个建筑物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通过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独特造型手法,以戏曲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创作了千余幅精品,人物大到10余厘米,小至几厘米,性格、情感, 五官、体态等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内容涉及耕耘、垂钓、纺织以及锂鱼跳龙门、陈州放粮、太公钓鱼、杀狗惊妻、红楼梦、白蛇传等,装饰在建筑物的各个表面和室内陈设的台、桌、椅等家具上。人物刻画精细之致,令人不禁感叹古镇传统文化的深厚。
这座古宅从建设到完成,整整经历了100余年,耗费了整整三代匠人的心血,而100多年中,花在雕刻上的时间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不同于川内的古镇建筑艺术,韩家大院被称奇的是大量采用了“镶嵌雕刻”,即图案单独雕刻,并且在门窗上还要雕出图案的凹槽,雕刻完成的图案要恰好能镶嵌进入,不留缝隙,反映了高超的雕刻技艺,实为民间一绝。
根据境内尚存的文物记载,上里镇古时有5家大姓聚居,俗称“五家口”,即是: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群聚。关于五大家族的传说更是各有千秋,概括为:韩家的银子(世代为官经商,积聚了大量钱财)、杨家的顶子(诗书传家,世代官宦)、陈家的谷子(田产广阔,粮食丰足)、张家的锭子(四川话称拳头为“锭子”,张家有习武传统,个个骁勇善斗,设镖局,卖金疮药)、许家的女子(品貌双全,勤劳善良,持家有方,各户争相聘娶),其中的故事耐人寻味。五家口,五大户。可谓“家家都有传奇,户户都有精彩”,其中最副盛名的还当数韩家,而留在古镇上的韩家大院,也证实着韩家曾经的兴旺。
韩家世代经商,积聚了大量钱财,也大兴土木修了不少房产。在上里古镇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镇内。位于古镇内的韩家建筑群被称为“韩家大院”。
韩家大院的院门上挂着清代朝廷赐给名门大户的火焰镶边的金匾“卫守府”。清代,卫守府是一种五品官员,但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荣誉空衔。门前有鼓乐台、上马石。
从大门进入,院子四面由房屋围合而成,以红砂石板铺地。整个院落古朴大方。三台院落越走越高,意为“步步高升”。整个建筑融入很多民间思想和官场思想,如台阶石的级数,尺寸大小都严格遵循了当时的习俗文化。
正对院落大门正屋门楣上悬挂着“踩草梭镖”的金字匾额。这是上里镇韩氏家族第五代主人韩腾蛟亲手所题的高匾。匾额左右两排字迹,右边是:赐进士出身 翰林院庶吉士 知雅州府府台 为 左边是:癸已科廷试选卫守府韩年兄印守文立。这块上书“踩草梭镖”的匾额,江湖气息浓烈。实际上院落主人不仅身处“江湖之近”,而且身居“庙堂之高”。
屋子正中,供奉的是韩家的神龛。上面雕有二龙抢宝及金凤朝会图案,寓意此地龙凤呈祥。牌坊柱下,是雌雄二狮,寓意此宅吉祥太平。中间供奉的是韩家始祖大人韩廉的牌位和青铜雕像。据说,每年的清明节韩氏后人会汇聚在这里举行祭祖仪式,仪式上由韩家德高望重的传人宣读韩家家规、家训,“敦伦纪、重祖坟、慎葬埋、重祀典、谨嫁娶、谨嗣续……”等。
韩家大院的历史也是韩姓家族的历史。明末清初,由韩氏四代先祖韩廉带领家人由陕西入川,将陕西的土布输入西南地区销售,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兴隆,财力强盛。盐业也是韩家后来发展起来的主业,依靠由布业积攒的财富,韩家在自贡买下了七口盐井,拓展布之外的第二大产业,获得巨大成功。清代时,依靠地处雅州的优势,又成功发展起了木材生意。
韩氏的发展,经历了数代人的奋斗。在经商取得巨大成功后,韩家人逐渐意识到钱盈权弱的社会地位对家族的不利,于是重文习武,以谋求在官场上的作为。从乾隆至道光末年,先后有数十人参加科举考试,大院的第四代主人韩廷藩通过勤学,获清廷钦点进士,成为韩家历史上第一位做官的后人。道光初年,韩家第五代韩腾蛟考中武举,据传武功高超,尤以轻功了得,后屡立军功,步步晋级,位高权重。仅道光年间,就有两人中进士,十五人中武举,清廷赐挂“中军付府”匾额一道,中龙门子上悬挂“武魁”匾额一道,东龙门子上悬挂“卫守府”金匾一道。韩腾蛟去世后,被追赠为兵部尚书。韩腾蛟之后,韩家为官人数代代皆有,形成了官商相并发展的家族。
鼎盛时期,韩家人丁兴旺,财力强盛,垄断了周边市场的布、盐、木,成为富甲一方的豪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