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疫情,终于走向关键时刻。
突如其来的放开,各地如何应对医疗挤兑?这考验着城市的治理、应急能力,但重点考题在之于医疗资源是否充沛,实力是否强劲。
今天就来聊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市的医疗实力。
医院数量,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医护人员比,是衡量城市医疗资源的关键指标。
从医院数量来看,成渝地区共有2946个,单城突破100个的有七城。
具体来看,重庆858个、成都692个、南充173个、达州145个、泸州137个、宜宾135个、绵阳128个,可以看到这七城可谓占了成渝医疗资源的半壁江山。
这也很好理解,医院数量通常取决于城市的经济和人口规模,而重庆成都绵阳等七城恰恰是经济人口大市。
医院数量能反映城市的部分医疗资源,但并
不能反映医疗实力。
在中国医院金字塔分级中,三甲医院是最高等级,它是我们衡量城市医疗实力的重要依据。
从三甲医院来看,成渝地区共有146家,其中成都47家、重庆42家、绵阳11家、自贡泸州各6家。
与医院数量对比,上榜城市有所出入。
答案其实很简单,三甲医院与顶级高校类似,成为三甲医院不仅有严格流程和评审标准,还需要长时间的医师等技术积累沉淀。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那些三甲医院越多的城市,往往是发展底蕴十足的老牌城市。追溯其原因,是因为医院等硬核资源,与城市发展命运紧密相连,需要长时间厚积薄发。
简而言之,三甲医院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办成的事。比如宜宾,虽然近几年经济、产业发展迅速,但医疗资源对比同级城市还较为羸弱。
再来看,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医护人员比。这一数据,是评判城市应急能力、救治能力、医疗资源配置的核心。
2021年成渝地区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平均为8.1张。低于平均的有广安6.8张、眉山6.9张、重庆7.5张、成都7.6张、达州7.7张、宜宾和德阳各7.9张。
床位数最多的是雅安为10.1张。
从医护人员比来看,2021年成渝地区每千人拥有的医护人员为6.68人,低于平均的有广安、达州、德阳、重庆、眉山、自贡、南充、绵阳。
医护人员最充沛的是成都达8.5人。
整体而言,成渝地区的医疗资源较为充沛,无论是每千人床位数或医护人员均高于全国平均(6.53张、6.60人)。
看完数据,比较意外的是,成都和重庆两大极核城市的医疗资源相比于区域内的四五线城市,并没有大幅度领先,在部分关键指标反而弱于四五线城市。
比如重庆床位数和医护比均低于平均线,而成都床位数也低于平均线,这是为何?
难道,小城市的医疗资源比大城市丰富?
揭开医疗抗压,最真实的一面
先说答案,并不是。
再说原因。成都和重庆之所以在部分指标上弱于区域内的四五线城市,是因为,床位数和医护比都是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成都和重庆作为经济过万亿的超大城市,虹吸了不少外地人,这会拉低他们的医疗资源。
从户籍人口来看,成都人口会减少575万,与之对应的是成都医疗资源指标会比现在大幅上升。除开成都,其他城市会迎来爆炸级的人口增长,他们的医疗资源指标自然会比现在降低不少。
这里面重庆比较特殊。
重庆的本质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次结构”,城乡发展不均衡。在人口流动上,重庆中心城区人口呈强势增长趋势,但非中心城区的人口就呈现流失状态。
发展上的不平衡割裂了重庆医疗资源,如果算上户籍人口,重庆面临的医疗挤兑风险要比其他城市高出一大截。
春节即将到来,作为世界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潮,成渝地区的人口流动日趋频繁,这给各市带来的医疗压力也在不断加码。
压力谁最大?
面对放开后的首轮冲击,成渝各市的医疗压力有多大?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说明哪类人是疫情下的脆弱人群。
目前的普遍共识是,眼下新冠疫情流行的奥密克戎对年轻人的影响极低,造成重症率的概率很小。而那些
患有基础病及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是受冲击最大的脆弱人群。
那么,从成渝各市老龄人口及占比来看。成都最年龄,老龄人口仅占17.98%。其中资阳最老,老龄人口占到了28.19%,即将迈进重度老龄化社会。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20%-30%之间就意味着该地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从这一标准来看,成渝地区除成都外,均迈进了中度老龄化社会。
可以说,成渝地区除成都外,面临的医疗压力都堪称史无前例。
比如,近期达州就因疫情导致当地医疗系统一度瘫痪、诊所聚集多人输液,而冲上热搜。
再比如,用百度搜索关键词“重庆医疗系统”,后序排名第一的关键词,已是崩溃二字。
重庆之外,那些老龄人口居多、医疗资源又相对匮乏的城市,要面临的形势就更严峻了。
城市医疗发展的背后
疫情如一场大考,三年疫情检验了城市的治理、管理、应急能力、医疗水平。
但如若从本质上思考,城市医疗资源为何相差甚远,甚至同级之间也有不小差距?
我们可以试着从政治上,思考这个问题。
政治经济学上有一个“激励扭曲”理论,说的是在地方官员晋升锦标赛中,过度重视GDP考核,导致大量地方官员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到大基建中,因为这样很快就能反馈到GDP上,容易被上级注意。而将资源投入到医疗、教育等软性实力上,往往是吃得多,吐得少,且效果很难被量化,地方官员普遍动力不足。
我们从成渝各市的卫生健康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指标。
可以发现,那些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往往财力投入较大,而那些医疗资源匮乏的城市,财力投入往往不足。
比如资阳、广安两市的卫生健康支出占比不到8%。
城市发展是全方位的,相比于经济竞争上的分秒必争,转瞬即逝。医疗实力,更需要时间来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