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据媒体报道,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也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即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消息一经发布,随即引发舆论关注。
不少网友认为这是严峻的考验,亟待重视,“高房价把年轻人压得透不过气,养孩子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光靠喊口号是无法提高生育率的。”“先解决育龄女性的就业问题吧!生活都没保障,谁会生孩子?”“除了教育,医疗同样是很大的负担。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系统化解决,就很难解决人口可能出现的负增长问题。”
还有网友注意到,目前,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男女比例失调,很多人都娶不到老婆,还怎么谈生育问题?”
有网友建议,“很多人不愿意生,是不愿意增加生活成本,让孩子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想破除这一思想,必须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想要年轻人愿意生孩子,不是给年轻人抚养孩子提供多少经济支持,而是让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1年有38个国家处于内生性人口负增长之中,它们的负增长主要源自长期低生育率。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25个,包括俄罗斯、匈牙利等)、亚洲(5个,包括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地区等)、北美洲(6个,多为岛屿国家)。
面对人口负增长,这些国家也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首先,人口负增长国家会通过为妇女和家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帮助其实现理想的子女数量、生育间隔及时间。其次,各国也重点关注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通过实施产假制度、采用弹性工作制、兴建托育机构等方式来促进就业领域的性别平等。
瑞典、韩国等国家还会通过津贴补助、减租减税、减免子女大学学费等措施来降低生育成本,俄罗斯则采用了荣誉激励的方式,向生育多子女的家庭颁发“光荣父母奖章”“光荣父母勋章”,并给予物质奖励。
此外,吸纳移民也是各国应对人口负增长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部分国家采取了鼓励移民的政策,尤其是鼓励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移民迁入。另一方面,各国也通过加强社会服务、提供语言培训、完善法律法规等方式,保障非本国国民的社会融入。
面对人口负增长,各国还加快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的步伐。比如,日本通过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至其他国家来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着力提升本国技术研发水平和产业优势,以适应人口负增长的发展。德国在注重转移中低端产业、腾挪资源空间发展高端产业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海外企业在其他国家本土化的融合发展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表示,人口变化具有自然规律,也是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作的结果。把握人口变化趋势,预测人口变动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是积极应对挑战的前提。中国的很多政策、制度以及社会规范和家庭传统习俗等,都是在高生育率和人口结构相对年轻时形成的,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人口形态,需要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
订阅麻辣新舆情 查看更多热点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