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303|评论: 15

[转帖] 70年代有的县的县城每天全城只屠宰一、两头猪上市供全城居民吃其肉,供全城人买去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6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下面这篇文章说的。

打牙祭的故事:吃肉虽已成家常便饭,但儿时记忆中的肉还是那么香
转自“搜狐”网的这个网页:https://www.sohu.com/a/485717056_121119357
  作者简介:王郁林,男,现供职于国家税务总局荣县税务局。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自贡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作品散见于各地的报刊。
     打牙祭,最早听到这个词,源自于父亲。父亲说,三个晚上不洗脚,就可以打一个牙祭了。莫名其妙的我,怯怯地问,什么是打牙祭,父亲说就是吃嘎嘎“肉”。父亲的话,我信以为真,果真有三个晚上没洗脚,一心盼着有肉吃。之后,上桌吃饭,不但没肉,油星也少得可怜,桌上摆的还是青菜萝卜素菜汤。我急了,红着脸追问父亲,父亲笑而不答。
     人稍大些后,我才明白这是一句调侃的话。那时不像现在天天洗澡,为节约柴火,洗澡是有次数的,大多时候以洗脚为主。试想想,几日不洗脚,脚上的泥垢可以搓出粉条,堆在一起不就是打牙祭了。
     还在读小学时,常听父亲说,祖父在世时家里以织布为生,多的时候有七八台织布机,十来个帮工,每天吃饭都是两三桌人。虽然开销很大,但无论手头再紧,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打牙祭是不能少的,这也是约定俗成的规矩,祖父说:“牙祭不打,生意要垮。”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猪肉紧缺,打牙祭自然也成为一种奢望。想当时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只有一斤肉,且凭肉票供应。我家五口人,每月可吃五斤肉。有了肉票,割肉也很艰难,一个县城每天只杀一、两头猪,除去给“开后门”者的,摆上案板卖的也只有半边猪。猪头、猪蹄、猪大肠自然是紧俏货,因一斤肉票可买半个猪头,或四根猪蹄,或一笼大肠,这样比较划算,所以就特别抢手。
     有一年冬天,冬至炖补药,需猪蹄作引子。祖母天不见亮就把我叫起床,刚走到街上就像掉进了冰窟窿,头顶的路灯闪着冰冷的寒光,凛冽的寒风刀子般割在脸上,冷得人猛的打一个寒颤。穿过了冷清的曹家街、东街、桂林街、南街,来到卖猪肉的售票窗口,空无一人。我不停地跺着脚,大口哈气,不知过了多久,灰暗的路灯光里,走来一个熟悉的人影。“大娃,回去再睡一会儿,现在才凌晨一点,你奶奶看错时了。”我听出是父亲凝重的声音。
    当我再次返回时,已是五点一刻,排在第三位。按理说买到猪蹄是不成问题的,可当边口及头、蹄、内脏用架车拖来时,人群开始骚动,原本排成长龙的队伍,一下子蚯蚓滚沙似的不安分起来。窗口的缝隙透着稀薄的光,里面传出喁喁的声音,大家都知道那是在开后门,而众人却敢怒不敢言。怕得罪了卖肉的人,称杆那么一平,吃亏的是自己。众人只能干巴巴焦渴等待,当窗门哗啦一声拉开时,秩序顿时大乱,所有的人蜂拥而上。有的被挤出,又往里蹿;有的被人托起,在人头上爬;有的挤压成麻花,拼命叫喊。早已被挤出队列的我,满含委屈和无奈,傻子一样垂手呆在旁边,看着这疯狂的场面,我咬牙强忍快要滚出的泪水。当我两手空空回家时,看见父亲,哇的一下哭出了声。父亲只是慈祥地抚摸着我的头,一句话也没有说。
    有肉吃的日子,总让人快乐而温馨。春节就不说了,家家户户都是鸡鸭鱼肉上桌,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都有肉吃。只有在平时吃上肉才稀奇,我们常说开油荤,父亲叫打牙祭。父亲有个铁杆同学,个子很高,偏瘦,穿着也不讲究,只要我家吃肉,像是掐指算过的,准能在吃午饭时按时赶来。头两次,都说他脚板洗得干净,屡次三番,父亲虽不言,我和弟妹都露出了愠色。而他,却视而不见,饭桌上依然与父亲谈笑风生,真是脸皮比城墙厚。后来,一见他来,我们都不招呼他,只垮着脸,像仇人一样,只有父亲毫不介意。父亲为人厚道,这个同学与他感情甚笃,在校期间就形影不离,虽是农村人,与打成右派的父亲也算莫逆之交。
    改革开放后,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打牙祭的次数也多了起来,父亲的同学也不像生活紧张的时候常来常往。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桌上堆了好多蘑菇,父亲与他的同学坐在我家自制的沙发上摆谈时下好光景。说到割肉,他同学眉飞色舞,“如今买肉,不但不要肉票,还可随意割,这可是前些年想都不敢想的”。听说这蘑菇是他自己栽培的,他的眼神里第一次充满了自豪。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前不久,傍晚散步,无意间听见父亲同学去世的消息,享年九十二岁。甚感意外,世间哪有这样的巧合,心不由咯噔了一下,难道是父亲在冥冥之中的托付。回来后,我多番打听,找到灵堂烧了香,总算完了父亲在天堂的心愿,想必他们又可在一起吹壳子打牙祭了。
    而如今,摆酒设宴,走亲访友,都没有人再说打牙祭,吃肉已成家常便饭,吃素反倒成为一种时尚。但儿时记忆中的肉还是那么香,那么让人垂涎三尺,尤其是四川的蒜苗回锅肉,似乎还在儿时的院子里飘散着浓浓的香气,像飘散着一段不堪回首的悠悠往事,一支挥之不去的儿时歌谣。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9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3-1-27 15:3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居然说的荣县。
曹家街,东街,桂林街都去过。
新生街不长,法院,公安局两隔壁。不远是电影院,对面是川剧院。丁字路口是百货大楼。
荣县大佛寺那时基本不要门票,白塔在南门上笔直的。
荣县抄手可以,黄皮的,加点干海椒味道特别。
现在是后山豆花饭了,首义广场后面。军政府旧址有王天杰,龙鸣剑介绍。
保路运动,荣县首义,武昌起义,南京宣誓。
喔霍,大清王朝轰然倒下。

发表于 2023-1-27 15:4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荣县军政府旧址还有载沣照片,宣统皇帝的老汉,摄政王。
不过能急流勇退,晚年不认那个啥子儿子的满洲国,不合作。也有另外一面。
成都将军玉昆也可以的,少城公园的缔造者,辛亥时期,让满城人放下武器,避免了战火荼毒老百姓。也留下了今天宽,窄巷子。如果打,肯定变瓦砾场废墟一片。

发表于 2023-1-27 15:5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昆将军离开成都时候,四川军政府发电沿途各省以及北京政府,大致说他:深明大义,沿途各省督军善待他,一路平安回到北京。
玉昆与赵尔丰,端方两个结果,都是辛亥时期四川。末任成都将军,衙门在今天将军衙门金河宾馆一带。

发表于 2023-1-27 16:1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将军与当时四川总督一个级别的一品大员,实权小,级别高。
但打起小报告来优于当时四川总督。毕竟是满人特有的将军,属于朝廷内部人员。
所以赵尔丰想杀保路代表蒲殿俊等9代表时候,玉昆的坚决反对有很大作用。
玉昆修少城公园的时候,绝对没想到今天居然有块辛亥保路碑。

 楼主| 发表于 2023-1-31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1-31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说得有道理,比较实在,确实是这样。

 楼主| 发表于 2023-2-7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肉票,割肉也很艰难,一个县城每天只杀一、两头猪,除去给‘开后门’者的,摆上案板卖的也只有半边猪。猪头、猪蹄、猪大肠自然是紧俏货,因一斤肉票可买半个猪头,或四根猪蹄,或一笼大肠,这样比较划算,所以就特别抢手。”
发表于 2023-2-10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沙田仔 发表于 2023-2-7 12:27
“有了肉票,割肉也很艰难,一个县城每天只杀一、两头猪,除去给‘开后门’者的,摆上案板卖的也只有半边猪 ...

那个县城?
多少城市人口?
能提供县志看看么?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合一2017 发表于 2023-2-10 18:57
那个县城?
多少城市人口?
能提供县志看看么?

有网友说是自贡市的荣县(根据文中提到的路名推测出来的,主帖的原作者是自贡人)
发表于 2023-2-16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沙田仔 发表于 2023-2-16 14:16
有网友说是自贡市的荣县(根据文中提到的路名推测出来的,主帖的原作者是自贡人)

“一个县城每天只杀一、两头猪”。
县城还是区公所所在镇?
我是区公所所在地的哟。

发表于 2023-2-17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合一2017 发表于 2023-2-16 22:51
“一个县城每天只杀一、两头猪”。
县城还是区公所所在镇?
我是区公所所在地的哟。

呵呵呵....原来天一是在县镇卖拉链的.......天天想往上爬.....

发表于 2023-2-17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合一2017 发表于 2023-2-10 18:57
那个县城?
多少城市人口?
能提供县志看看么?

乡镇干部规劝你几次不要占道经营!!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3-2-17 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有人吃着肉却还怀念吃糠的日子。
发表于 2023-2-17 14:1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2-18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与现在比
现在是科技发展,科技进步。
(并不是制度、政策之类差别)

发表于 2023-2-18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魏格纳 发表于 2023-2-18 13:19
那时,与现在比
现在是科技发展,科技进步。
(并不是制度、政策之类差别)

       小魏格纳顽固不化站在极左立场,一直反对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认定的毛泽东同志在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犯了严重错误;一直否定“左”倾错误思想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造成的严重危害。
   
       最新党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册511页的记载“1960年粮食产量为14365.7万吨,棉花产量为106.6万吨,均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油料产量为194.1万吨,比1949年还低。党和人民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许多地区因严重缺粮……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注:省略了“1961年全国总人口又继续减少了348万。”)

      《党史》的结论是:“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和教训。”

       60年代的3年大饥荒,饿死上千万人,难道60年代的“科技进步、科技发展”还不如50年代,甚至不如解放前的1949年?

      《党史》上的结论你小魏格纳能够推翻吗!?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