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没有回过老家了,今年跟着爸妈回去了一段时间,和原来印象里的农村已经很不一样了。
小时候回去不管春夏秋冬农田里总有人,今年回去的这段时间,发现除了在农家附近的地块,很多以前在山坡上都满是作物和耕作痕迹的地已经满是野草。曾经退耕还林都没还的耕地,早已没有人去翻土;曾经田地交界处一个角落的归属都能引得两家人大打出手,整个村子看热闹一起判案,如今别家门口大块的耕地,其他哪家人有力气去伺候对方还要感谢你。
生活了几天,跟老家的亲戚还有周围邻居打麻将闲聊,也大致明白了这地耕地的困境, 没有年轻人,累还收益极低的田地,谁还愿意满负荷地耕种。
1、一个聚居区,百分之八十以上家庭都在县市两级买了房。除了逢年过节,五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两只手就数得出来。
2、化肥农药涨价,气候变化导致的诸多不确定性,导致你必须用更多的投入博一个大亏的不确定性。
3、田地的一个大角落,自己耕作辛苦一年收入只有入八九百,租给搞农副产品的半年,直接就能拿一千。可见耕种初级农产品收益有多低,那一群上了年纪留守农村的老年人,闪个腰还不够医药费。别说那些出去月入上万的年轻人,就我这种月入三千的,要是父母还在农村种地,我都要阻止他们。
所以说,现在部分农村,不是没有耕地,找不出更多的耕地,而是没有那么多的人力和动力来耕种。
同样是在成都,去年三圣乡还退了荷塘月色复耕,东延线至东安湖还一路撒上小麦和油菜种子。
不知道耕地保护,粮食增收,能否借鉴生态保护的经验,像碳汇一样可异地购置补齐。
比如,像锦江区的耕地面积没有完成任务,不必浪费巨额的人力财力推倒荷塘月色,而是把这个钱给到龙泉\东部新区\简阳\金堂\青白江去抠(开发或者复耕)一块相同面积的田地。这个补贴不光能吸引尚有余力的常住农村人口,甚至能吸引回年轻劳动力或者企业来耕种。
另一方面,保耕地就是保障粮食自给。那些城市里匆匆推倒原有景观和规划进而耕种的田地,看了下网上评论,“这要在农村,肯定会被说还不够猪吃的”“如果是在农村,庄稼种成这样是要挨十里八村嬢嬢些骂的”“到处在弄,哎,保护耕地支持,但是,哎”......这些地要达到标准的粮食产量都难。如果能异地购置耕地补齐,以产量为标准(差1千公斤主粮1亩的耕地,异地购置需500公斤主粮2亩的耕地或2000公斤主粮半亩的耕地),不仅能确保新增耕地的产出,还能促进新农业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甚至能促进粮食结构的改善(依稀记得我国有个土豆主粮化的战略)。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不知道有没有过年回农村看到耕地现状的朋友一起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