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290|评论: 0

春节札记说烟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0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离春节还早着的腊月中旬,家里小朋友就像当年的我们,一直念叨着放烟花(爆竹)的事。而今年的R城全域“禁R”,我在往年一家专门售卖烟花爆竹的店铺也只能买到两束(把)叫做线香火花或者是仙女棒的存货。不过,这已经很好了。
除夕年夜饭后,带着小朋友欢欢喜喜地去一个偏静的小广场放烟花,她挥舞着小烟花的绚烂兴奋得不得了,我们当然也很高兴。只是一二十支小烟花一会儿就放没了,她意犹未尽地闹嚷着还要去买,可是,除了那些老派的大红灯笼还坚守着这静悄悄的大年夜外,哪里还能寻得出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喧嚣与热闹呢?我们只能回家去看着聊胜于无的春W守岁了。

640 (1).jpg

这些年,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建设不断加强,人们对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是“放开”或者“禁止”的争论,正如之前对疫情到底是“管控”还是“放开”一样,都各有其一定的理由。但是,在“禁R”问题上,原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先生(他于2010-2015年连续六年提议“禁R”而被采纳;之前,民俗专家张玄武1988年的提议未果)“文化传承不重要”的说法却大可值得商榷: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固然很重要,那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和前提;而文化及其传承则是我们民族精神重要的载体和文化自信的内在源泉呵。
谁也无法否认,一两千年来,以火药为主要原料的“烟花爆竹”已经历史地内化成了我们民族独特的集体文化记忆,是“中国新年”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640.jpg

早在春秋时期,陶朱公范蠡(公元前536年-前448年)所著农书《范子计然》就有“硝石出陇道(古地名)”的记载,说明作为火药成分之一的硝石(芒硝)在社会生活中已有应用,虽然还仅仅只是在医药(炼丹)方面的应用。到了战国至西汉初年,追求长生不老的“炼丹”成为一种社会风潮,帝王贵冑更是如此。《战国策·楚四》记载:“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王乃不杀。”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为求“长生不死”,不仅大肆招纳方士,广求丹药,而且还亲自跑去炼丹。可见,楚荆王在“肉食者”中还算不怎么“鄙”的,而在中国历史上以“大有为”著称的汉武帝却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640 (2).jpg


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在前人炼丹的基础上,发明了治疗伤寒的寒石散。三国时的曹魏大臣、玄学家何晏(?-公元249年)把寒石散改造为五石散(钟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有毒性),因为其中的硫磺具有补火助阳、润肠通便和美颜增白的作用,而被当作“养生”之药服用。但是,服用五石散后需要“行散”(快速大步行走)以帮助其“燥性”的挥发。所以,“嗑药”、“行散”成为险恶政治环境下玄学、清谈盛行的魏晋名士们争相追捧的时尚。
东晋时候的炼丹家、医学家葛洪(公元266年-420年)已经发现了硝石的化学作用:“或以露于铁器中,以玄水熬之为水;或以硝石合于筒中,埋之为水”“饵服之法,或以蒸煮之,或以酒饵,或先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抱朴子内篇·仙药》),他本来是想炼砷却发生了爆炸。这说明在南北朝之前,由于医学的发展尤其是炼丹术的广泛流行,人们发现了硝石、硫磺这些矿物质及其基本性质,为后来火药的发明及烟花爆竹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640 (3).jpg


我国最早有关“爆竹”的记载是南北朝梁宗懔(公元501年-565年)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鬼。”但这里的“爆竹”不是后来所说的爆竹,那是真正用火来烧竹,让其爆裂出“声”的“爆”竹声。而与过年相关的还有另一个民间传说,“年”原本是一个邪恶的怪兽,每到年底就要出来为祸作害。但是“年”害怕火光、爆响和红色。因此,人们便在除夕时贴大红春联、燃放烟花爆竹以驱赶“年兽”,迎接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不过,后来“年”的形象和内涵却反转了,人们在拜年时都要道一声祝福:“过年好!”而对方则抱拳作揖:“年都在您哪儿啦!”

640.png


孙思邈(公元541年-682年)的《丹经内伏硫黄法》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火药”配方的硫磺、硝石各二两以及炭化的皂角三个。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炼丹师清虚子又创发了用硝石、硫磺与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燃烧的“伏火矾法”,初步具备了后来火药所含成份。这应该是火药的真正发明——这种东西因为能助消耗、清肠道,所以被称为“药”,原本是冲着长生不老去的。
在真正的火药出现之前,应该就有了除“药”之外的相关日常运用,宋神宗年间(公元1048年-1085年)高承的《事物纪原》就有隋炀帝杨广(公元56年-618年)以“火药为杂戏”的记载,并在其中加入了含有锂、镁、铜等金属的矿盐粉,能在燃放时喷射出各色火花,以烘染百戏及幻术的表演。隋炀帝的《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即描写了最初的烟花(燃放)景象:“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而在民间传说中,(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是浏阳一个叫李畋的猎人,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649年)被山鬼迷缠,久治不愈,李畋借鉴土铳的原理,在竹筒中装入硝石,以引爆(炸响)驱逐了山魈邪气,李世民龙体康复,封李畋为爆竹祖师。

640 (4).jpg


到了宋时年代,烟花爆竹的燃放已经成为一项广泛的娱乐活,并由宫廷贵族日渐普及到了民间大众。《后武林旧事》(佚名)记述了宋孝宗(公元1127年-1194年)观海潮放烟火的情形:“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上诣德寿宫,共请两殿往浙江观潮……管军命于江面分布五阵,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如履平地。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则诸船尽藏,不见一只。”周密(约公元1232年—1308年)在《齐东野语》中讲述宫廷观赏烟花表演的场景(故事)更加生动:“穆陵初年,尝于元旦清燕殿排当,恭请恭圣太后。既而烧烟火于庭,有所谓地老鼠者,径至大母圣座下。大母为之惊惶,拂衣径起。”而现在的“地老鼠”烟花则主要是小孩子玩的了。

640 (1).png


宋代“集百巧于一架”的架子烟火、盆景烟花已具相当规模。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对此即有相当精彩的描绘:“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青玉案·元夕》)。这不仅呈现了民间燃放、观赏烟花的热闹景象,而且表现和代表了诗人、词客与文学家们对烟花(爆竹)的喜爱及审美表达。

640 (2).png
元、明以后,燃放烟花爆竹习俗已经更加普及和世俗化。《金瓶梅》对当时放烟花、赏花灯多有文学性的记述,其第四十二回“逞豪华门前放烟火, 赏元宵楼上醉花灯”的繁华景况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少顷,西门庆吩咐来昭将楼下开两间,吊挂上帘子,把烟火架抬出去……那两边围着的,挨肩擦膀,不知其数。都说西门大官府在此放烟火,谁人不来看?果然扎得停当好烟火。但见:
一丈五高花椿,四周下山棚热闹。最高处一只仙鹤,口里衔着一封书,乃是一枝起火,一道寒光,直钻透斗牛边。然后,正当中一个西瓜炮迸开,四下里人物皆着,觱剥剥万个轰雷皆燎彻……黄烟,绿烟儿,氤氲笼罩万堆霞;紧吐莲,慢吐莲,灿烂年开十段锦。一丈菊与烟兰相对,大梨花落地桃……
这里摹写的为宋时之事,反映的却是明代现实生活。燃放烟花爆竹在除旧迎新、重大节日、祛除邪秽之外,已经延及到了喜庆典礼、婚丧嫁娶、建房造屋等生活日常当中,并赋予了更多的喜乐庆贺“功能”。
在我的记忆中,记得改革开放之初的烟花爆竹放得最为热闹,解决了温饱、开始走向富裕,人们高兴呵。尤其是1983年的除夕,我们这里的烟花爆竹就轰然不停地闹了一整夜!

640 (5).jpg

宋代以后,火药也逐渐用于军事方面,但在中国却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直到十四世纪经由印度、阿拉伯传入欧洲之后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到了清代年间,火药与烟花的新技术又从欧洲反转传回中国,影响和促进了现代化工、冶金、军事包括烟花产业的新发展。目前,我国(以浏阳、醴陵为代表)已成为世界烟花的五大产地(中、日、德、墨、印尼)之一和重要出口国,“浏阳花炮”作为原产地地域地理标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在“禁”与“放”的摇摆和痛苦中,加快了向更安全、更环保的转型升级。2022年,卡塔尔足球世界杯开幕式上美轮美奂的浏阳烟花,再一次刷新了世人对中国烟花的认知。

640 (3).png


其实,在环保和安全方面,我们更多关注的应该是植被保护、工业排放、汽车尾气、水污染及交通与其它生产安全事故,而不单是一时的烟花爆竹燃放,对此,生态环境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部、市场监管总局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汪中山等代表关于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习俗的第6185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出:综合考虑大气环境容量,传统习俗等因素,科学规划烟花爆竹限放区域、时段,实施精细化管控;科学制定烟花爆竹行业新标准,鼓励更加安全、环保的产品走向市场;组织力量研究新型环保烟花爆竹,多渠道增加绿色、低碳、环保产品的供应,促进烟花爆竹消费的转型升级。这是很中肯的意见,有助于在情与理中找到环保安全和尊重民俗的平衡与谐和。但是,这个“放开”什么时候能够得以实现,让烟花爆竹带给我们更多的欢乐、喜庆和年味呢?

640 (6).jpg


据说韩国打算“申遗”烟花爆竹,这可不是天方夜谭,许多我们认为已经“落后”于时代,对不够现代、不够时尚的传统习俗或技艺弃之如敝履,而别人却视之如宝,千方百计地要据为己有,“端午祭”、榫卯技术、油纸伞、苏绣、宣纸等都已被韩国申遗;而《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更是被日本“抢注”为现代游戏软件商标。在国人眼里十分“老土”的明代马面裙被迪奥“抄袭”为时装,羌绣和邛崃竹编也被爱马仕廉价使用成了时尚!正如新加坡人所说,包含生肖、红对联、红灯笼、烟花(爆竹)、团年、拜年、舞龙舞狮、庙会等元素的中国新年(春节)不应只属于中国,而关键是中国春节必须要在联合国注册(申遗),别又被韩国人抢先了。

640 (4).png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重视和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民间技艺的挖掘、研究、保护,特别是在与时代及产业经济的结合中“推陈出新”,已经不只是文化的自信问题,更是赓续民族血脉的根本所在。否则,如果有一天西方的圣诞老人成了华夏的财神爷,东方的大庙会变为洋派的“嘉年华”(狂欢),那烟花散尽之后,我们的乡愁与精神将不知何所皈依!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