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感觉,今年过年回来,成都地铁的客流量明显变多了。
比如前天,笔者晚起了3分钟,短短3分钟让这趟上班之路变得格外狼狈:头发乱了,早饭扁了,白鞋出现几个不知名脚印。
曾经8点10分的省体育馆站还能找到舒服站位,然而最近几周几乎都是被一股自然之力推进车厢,进去就是前胸贴后背,挤压感、不适感充斥着胸腔,很不舒服。
(图据@是条摇尾鱼)
到公司后,发现大家都在吐槽地铁越来越挤的事情,有人说感觉车都变慢了,还有人说挤到呼吸困难。
成都地铁到底有多挤?亲历者说了算,笔者从各个平台搬运了大家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探讨:堪比大型春运现场 成都地铁有多挤?
在某博搜索“成都地铁挤”实时,可以看到这样的吐槽:
@藤椒猪脑多加辣:刷小红书看到有人吐槽年后成都地铁能把白水煮蛋挤扁,我以为是一号线,没想到今早久违地坐一趟地铁,八点从锦城湖上,五号线都把我挤成傻子。
@哇有飞碟1234567:过完年之后,成都地铁为什么那么多人,每天别说座位了,挤都挤瘪了,今天坐个一号线,都三点了,还是挤的要死。
在某音推送的相关视频下方,吐槽也是随处可见:
@鹏哥ppppp:在成都快十年,今年坐地铁明显感觉人数比往年至少多1/3,平时成都地铁客流就500万左右,现在普遍快700万。
在麻辣社区,关于“地铁挤”的反映逐渐增多:
@life淡1:今天早上的倪家桥,我等了五趟才上车,这正常吗?以前一两趟就挤上去了,现在四五趟还要拼老命挤。上周五被挤得整个人斜着还脚不沾地的,下车之后,手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刮伤了,好危险。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不仅限于1号线,其他地铁线路也进入拥挤行列。这份拥挤不仅属于早晚高峰,还属于每个时间段。
(图据@lzhlzf)
>>>实测1号线:高峰/平峰期客流量如何?
【高峰期】
3月1日上午8:10分,笔者来到1号线省体育馆站,站内已有不少人排队,每趟车中段基本满员,能挤上3、4人,尾段稍空,运气好能上10个左右。
在省体育馆站,笔者在尾段等了大概两趟,顺利上车,上车后基本保持前胸贴后背状态;8:20分到达火车南站,笔者被涌入的人潮从右车门推到了左车门,车厢内有因推力产生的惊呼;8:22分, 地铁高达高新站,此站下车人群较多,旁边车厢有人几乎半摔出来。
(省体育馆站上车人群,图|有想法的饼)
(省体育馆上车乘客被夹住衣服,图|有想法的饼)
【平峰期】
2月28日上午11:50分,笔者来到成都高新地铁站,站内人数不算太多,上车不需要排队,进入往南开的车厢内,座位已坐满但车内并不拥挤。
(图|有想法的饼)
同日中午13:20分,笔者再次来到孵化园地铁站,前往韦家碾方向站台已有人排队坐车,车内人员不算密集,但行至金融城,乘客肉眼可见变多,四周不再有大片空隙。
(图|有想法的饼)
>>>数据:今年成都地铁客流量增长多少?
据《成都日报》消息,在为期40天的2023年春运期间,成都地铁全线网共计运输乘客1.78亿乘次,日均客运量445.34万乘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4.02%
另据@交通发布消息,2月17日成都轨道交通线网总计客运量679.42万乘次,创下今年新高,近半月以来,工作日客流基本维持在600万乘次以上水平。
>>>困境:常住人口增长迅速 运力压力满满
在人口方面,据@成都发布2月28日消息,成都成为全国第1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人、第3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迈入超大城市行列。
百度百科“中国城市人口排名表”中,成都不仅名列前茅,涨势也很猛。
(图据百度百科)
众所周知,高新区集中了成都大部分打工人,往南开的列车即便达到了最高运力也无法解决越来越多的客流需求。
2010年9月27日成都地铁1号线开通,2010年成都常住人口约在1100万左右。
(图据百度)
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人,1号线依旧孤独的运载着。
有人会问,18号线和5号线没有缓解压力吗?
笔者认为,这两条线的缓压作用只是杯水车薪,对打工人而言,没有天府三街天府五街站的地铁线路,没有灵魂。
>>>追问: 成都能承受住更大客流量吗?
在热门的微博、视频下方,不少外地网友为成都地铁的拥挤吃惊,还有一些人在下面写道:“成都上班求职请避开两个关键词:成都,求职。”
急剧增长的人口和不堪重负的交通,让这座城市在幸福和重压下摇晃。
据最新消息,2月27日四川提出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优化成都市落户政策,其他城市和县城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图据微博热搜)
这一举动意味着,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人流向四川涌入成都,成都成为下一个“北上广深”指日可待。
然而,在猛冲的路上,扪心自问:我们的交通运力能承受住目前超大城市1100万的客流量吗?
至少现在不行。
未来行不行,且看近5年地铁规划了。
今天这篇文章,高峰期车厢内无图展示。
为什么?
因为太挤了,手都拿不出来!(文|有想法的饼,图据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