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出,“这些年,网络上不时冒出一些激进言论,有的老调重弹,有的花样翻新,背后都有较量、斗争的影子。归结起来,有这么几种‘把式’”。
其一,‘贴标签’。顾名思义,就是居高临下,戴着有色眼镜进行所谓的‘定义’‘归类’,混淆视听、误导大众。比如,给民营经济冠以新兴经济体‘国家资本主义’之名,给民营企业家扣上‘资本家’的帽子,企图抹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和民营经济发展成就。
其二,‘翻旧账’。不顾时代背景,用时下视角看待历史遗留问题,要么‘低级红’、要么‘高级黑’。比如,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公私合营’画上等号,把加强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强行解释为控制民营企业发展。还有的‘砖家’教条化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用早期数据来验证‘国企而非民企才是国家的经济支柱’。
其三,‘放大镜’。截至2022年9月末,我国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已超1.57亿户,如此庞大的体量,有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再正常不过了,都是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当然也需要政府及时引导、规范。但总有人以偏概全、上纲上线,把个别民营企业出现的点上问题,放大为行业问题、政府问题,甚至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锅’。比如,治理平台经济、整顿个别企业,就多次被各大外媒污蔑成打压民营经济。
其四,‘带节奏’。看似‘以理服人’,实则恶意歪曲事实,带偏经济发展预期。比如,早年网上发布的《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应逐渐离场》一文就是反面典型。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有人竟然借着中国将迎来重大理论创新之机,公然发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会改变’的谬论博眼球。
其五,‘唱老调’。总有一些言论不时拿‘士农工商,商为末’这种封建社会的陈旧观点来贬低民营经济的地位,认为商人就是奸诈的、企业就是不良的,进而认为发展民营经济是错误的。殊不知,今天的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崇尚诚信、合法经营早已成为一种导向和社会风尚。”
经常上网的人一下就能看出,“贴标签”“翻旧账”“放大镜”“带节奏”“唱老调”这五种“把式”,确实是网络某些人、特别是那几个网络大V、尤其是那个在美国买了小房子的大师,污蔑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惯常手法,比如联想集团和柳传志,现在已经被糟蹋的不成样子了,一个PC领域世界第一的企业,一个荣获改革开放先锋人物称号的企业家,在网上被人随意骂来骂去,“汉奸”“卖国贼”“买办”之类的大帽子,随随便便就被人扣上,甚至还被人翻出祖宗十八代,这是何等令人寒心。
文章认为,“很多时候,拿民营经济‘说事’,其实是在为意识形态较量‘做局’……其目的是通过引发争论掀起社会思潮,借机煽动网民情绪对立、共识撕裂,让我们自乱阵脚。所谓的民营经济‘离场论’‘ 退场论’‘ 清算论’‘ 国进民退’等论调,很多都来自美西方的媒体、学者,他们看似站在‘专业角度’讨论经济问题,实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含沙射影地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做低民营经济预期,背后是阻滞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图谋’。”
这话说得太对了。老夫早就说过,有些人,在国外买了房子置了业,老婆孩子也送到国外,自己则潜伏在国内,打着关心底层民众的旗号,打着爱国的招牌,目的则是挑起纷争、撕裂族群、动乱社会,最终阻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立马拍拍屁股跑到国外,受苦受难的是普通老百姓。
所以,一切真心爱我中华、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一定要认清这些人表面爱国、实际害国,口头爱国、行为害国的真实面目,把思想、意志统一到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上来,砥砺前行、卓力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