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打开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如何从过度关注“分”走向关注“人”,关注人的“核心素养”,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3月28日,成都市实外西区学校与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联合举行“科学苗子”贯通式培养项目启动仪式暨学科融通课程学习汇报,此次启动仪式的主题是人才强国与高质量发展,未来教育与学校行动。
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教育卫健工委副书记、社区治理和社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远东,成都市终身教育与民办教育处正处级调研员覃珺,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文丽,四川天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师培课程中心主任刘春琰,四川天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宇,四川天府新区教育处龙鑫、晏科、代伟,北京大学教授王启明,电子科技大学高级实验师任玉琢、副教授姬艳丽,航天科普专家刘再华,四川大学教授陈雨,成都大学教授张学梅,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彭承宗,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红、赵文君博士,成实外教育集团副总裁古代礼,成实外教育集团党建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部部长姚志伟,成实外教育集团高中质量部部长龙祖元,天府四中教育集团推进办主任、天府四中副校长夏维海及成实外教育集团部分学校校长莅临本次启动仪式。
肖明华校长介绍百人计划与科学苗子贯通式培养课程体系
培养项目的实施,依托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实外西区校长肖明华介绍了百人计划与科学苗子贯通式培养的课程体系。肖明华校长认为,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将实施新一轮人才战略的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这势必带来教育观念的革命。那种为了一纸分数而进行反复考练、反复刷题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打开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如何从过度关注“分”走向关注“人”,关注人的“核心素养”,关注人的“精神成长”,成了学校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为此,实外西区应该主动适应教育新政,研究国家发展需求,革新教育观念,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创新教育,更新教学模式。2021年6月,学校启动百人计划以来,已形成以“国家课程、融合创新课程、定制课程”三大类课程为根基的课程体系;2022年5月,学校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首批规划启动了五个学科的融通课程。融通课程是以一门学科为基础,将跨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运用的研究性、实践性课程。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将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主题的自选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展示汇报研究成果等任务。
曾群副校长介绍四川省科技厅课题
实外西区副校长曾群介绍了四川省科技厅课题:面向中学教育的“科学苗子”贯通式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在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提出后,2009年教育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即“珠峰计划”,旨在培养中国自己的拔尖人才和学术大师;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中阶段教育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2019年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科技强国战略正在呼唤创新拔尖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学校必须为适配未来人才发展需求而实施教育创新与改革,为国家与民族的复兴而践行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实外西区,作为一所一直以来推行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学校,面对新时代,学校在肖明华校长的带领下制定《2019—2025年发展规划》,2021年学校启动“百人计划”,遴选100名初二年级的优秀学生,采用“3+1”模式,即初高中融合,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为长远目标;2022年,学校在“百人计划”的基础上,以国家教育改革政策为指导,与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联合申报了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面向中学教育的科学苗子贯通式培养研究与实践”。目前该课题已正式立项,进入研究阶段,学校将从科学苗子的特征识别、育人导向、课程建设、实施策略、机制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贯通式培养科学苗子的可行路径和培养策略,并形成可推广的育人模式。
2022年6月,第一批次贯通式培养(融合贯通)课程进入实践阶段,第一届百人计划班的学子共计成立了25个课题组,他们利用假期时间,开展了创新实践活动。或品读经典,探究文化;或动手实验,钻研科学。在本次启动仪式上,三个课题组的成员分别就《椭圆性质在创意折叠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红楼梦人物服饰研究》、《航天发射模拟项目》作了汇报展示。
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领导讲话
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李辉表示,此前两校实际上已经开始融通类课程探索,“我们的重点是基于项目的课程,就是我们具体做一个科技作品,要完成某个目标或实现某个功能。”两校进行的“科学苗子”贯通式培养项目主要是在暑假期间进行,学生由实外西区按兴趣选择推荐培养,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老师到学校进行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相关教学。
成都市教育局领导讲话
成都市教育局科技与信息化处调研员魏静在题为《革新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的讲话中谈到,实外西区作为成都市民办教育的优秀学校,地理优势与社会赞誉相得益彰,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高度融合,内涵发展与特色彰显相辅相成。令人欣喜的是,实外西区在践行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2019年率先启动研学旅行课程的深度研究与开发,撬动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策略、教师教学转型与学生学习的转变;2021年又启动“百人计划”项目,制定专属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个人潜质,明确生涯发展方向,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方法、策略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现在又与电子科技大学深度合作,研发学科融通课程,实施“科学苗子”贯通式培养,高效适配国家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探索建立多维度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形成基础教育阶段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基的有效机制。实外西区始终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展示出锐意改革实现人才强国的卓越风姿,谱写出高质量发展助推未来教育的美丽诗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研发与实施》新书发布
2019年,实外西区启动研学旅行课程的深度研究与开发,希望以此为破点,撬动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策略、教师教学转型与学生学习的转变。最初建立起由15名成员组成的研学旅行课程研发小组,其小组成员的学科背景包括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中学各学科;2020年7月和2021年5月,学校又成功开展两批次研学旅行课程实践。在此次启动仪式上,还发布了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外西区多位教师合著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研发与实施》。
专家主旨报告
学校理想的实现离不开深远的格局,学校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探索。现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傅勇林先生作主旨报告《教育变革、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他在报告中围绕“核心素养”“知识与技术”“科学与理性精神”“现代品格”等关键词作了详细阐述,他认为全球化、信息化和技术发展的速度太快,人类知识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个人的学习速度,这一特点未来还会进一步凸显,这便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已不再按领域划分,而由各种“挑战”重组或重构,在过去的二十年,国际教育组织和各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努力适应这样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变革就是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是教育与时代发展深入互动、同频共振的主旋律,在这种变革的强力驱动下,“教”“学”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天府之南,麓山之畔,实外西区始终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面向未来与社会深耕教育、面向人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不断创新。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校园,更有美丽的梦想。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科学苗子”贯通式培养项目启动仪式暨学科融通课程学习汇报大会在与会专家学者与家长学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