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出手整治乱象,点名批评那些所谓的专家,呼吁他们不要再提些不切实际的建议。(虽然很多建议就是通过央媒说的。)
在过去,专家都是受到尊重和敬畏的,因为他们有着真正的学识和权威,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空有专业的名头,却缺乏真正的专业知识,提出的建议也不切实际,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针对这些建议,央视点名批评某些专家,表示这些建议完全是无稽之谈,并且严重误导公众。
央视呼吁专家们应该更加严谨和负责任,不要轻易发表没有依据的建议,更不要给公众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困扰。
这一点名批评得到了广泛的反响和讨论。央视的批评被认为是一种必要的警示,可以引导专家更加谨慎和负责任地发表建议。
同时,也有人认为央视的批评有些过激,可能会对某些专家造成不必要的打击和负面影响。
总之,央视出手整治乱象,点名批评了那些不负责任的专家,为公众的安全和利益保驾护航。为何年轻人会如此反感专家呢?
我们不妨看看最近的一些所谓“专家”的“高见”,或许能找到答案。
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建议低收入群体可以出租闲置房或用私家车做生意增加收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建议毕业生当村官缓解就业压力;
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建议年轻人暂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
全国政协委员丁佐宏表态鼓励66到79岁的老年人再就业。
这样一看,“专家”的发言引起争议也就不难理解了。
专家的言论为何会越来越受到质疑?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一些专家背靠某个研究院或行业协会,无法真正站在民众的角度去说话。
第二,有些专家针对网络热点想成为网红,以此获取各种利益。
第三,一些专家长期在学术温室中生活,与民间疾苦脱节,发表的言论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难以被接受。
实际上,“专家”也分为理工类和社科类两大类。理工类专家凭借实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因此比较客观可靠,但由于忙于实验,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机会也不多。
而社科类专家则需要对社会现状展开调研,发表评论,但由于这种评论往往因人而异,也难以听取所有人的意见。
这些所谓的专家在建议前,是否真正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呢?是否感同身受过民众的苦楚呢?
在发表言论前,他们是否曾发自内心地想过如何为社会作出更有贡献的事情呢?或许,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专家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