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成都有些火锅店,有的就追求一个辣,尤其是对外地人,好像不把人辣哭就没得成就感一样。
老外探成都火锅也以“辣”为焦点
来成都旅游本是一个炫美食的场景,活脱脱成了猎奇。遇到这样的店子,也许外地的朋友来吃了个热闹还能录个短视频,但对火锅这个川渝出圈率最高的美食品类回忆很难说美好,让人愿意主动推荐达到传播美食文化的目的。
成都餐饮店排队是客观事实 但是微辣把吃辣的湖北大佬辣哭真的挺离谱的
四川的火锅追求的本是麻辣鲜香,那些老店底蕴在,就本地人都经常大排长队,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来成都旅游的朋友需求,大量要尝试四川本土火锅的游客很多就是“撞”进哪家吃哪家。微辣、中辣和中辣在品牌老店那基本上几十年能保持个统一,但是有些新店、网红店就骚搞,微辣搞得连很多在老品牌火锅店能吃中辣重辣的本地人都遭不住,你要说这是主观差异,我觉得更像是主观恶意。
辣度除了主观感受,是有客观尺度的:
辣度使用的单位是史高维尔单位(Scoville Units)
为了避免以辣味噱头的网红店被外地游客误认为成都火锅的代表,建议在成都推广“辣度”标识。像饮料店的超大杯、大杯、中杯菜单上,不管你自定义的大小概念是啥,要说明到底装了多少毫升,而火锅店内管你自己是叫微辣、中辣还是重辣,应该客观地标明对应的辣度范围。
一般火锅的辣度在500-1500史高维尔
不是说强制火锅店抛弃自己的标准的,而是对你的标准要有个客观描述,你的微辣可以比其他店的重辣还狠,但是要标明你的微辣辣度是多少,让吃的人知道自己的选择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第一次点辣了第二次晓得按着之前辣度下调或者换个辣度适合的店,找到最适合自己最能欣赏到火锅美味的尺度。而不是一味提高微辣的门槛,看着外地朋友辣哭了还带着嘲笑带着自豪。
我一直觉得不管什么地方什么行业,对人最有吸引力的东西是真诚,而不是靠噱头和包装把人“骗”过来,不管本地商家如何收割,只要不闹大就懒得去管去规范。
很多小视频和段子都喜欢用四川人和重庆人跟人说“不辣,吃嘛!”这个梗,但我认为请朋友吃点辣的尝试一下,小小调皮一下可以,但是知道别人遭不住还乐此不疲,是稍微有点失礼的。
把人辣哭了还嫌弃人家? 这两年网红推荐火锅的卖点居然是自己都辣哭了?
成都还是有很多火锅店在坚持以“味”服人不断发扬和传播美食文化,他们不是做不出高辣度的火锅,只是不愿意跟风营造“辣就是火锅的最高标准”的误区。就像成都与重庆的火锅之争,比口味比营收比文化其实都是良性竞争,如果最后都被带到“以辣为尊”的阴沟里面,不管谁赢了,都是个笑话。如果成都能率先跳出这个怪圈,为火锅加上客观的“辣度”备注,不仅是一种新的行业规范,更提供了一种火锅饮食文化的新尺度。不同品种的咖啡在不同的烘焙程度下呈现出不同的风味,不同种类的奶茶更适合搭配温热还是沙冰呈现最佳口感,不同品牌的火锅自然可以在不同的辣度下呈现最佳赏味的鲜香,这都留给了本土火锅店更多营造饮食文化空间。
*不晓得还有人记得多年前风靡全国的“变态辣翅”不?最高辣度的烤翅吃5根免单,吃10根倒给你钱。那种大家都知道不正常的辣度还能刺激年轻人不断去尝试,一度让人觉得能成!结果猎奇完,谁会把它加入到自己美食清单,抛弃的速度快得令人猝不及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