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屎”媒体
文/南湖居士
回顾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发生了一件引爆整个网络的事情,便是婆孙在景区内的平移插队。二人不仅不承认插队的错误,反而强词夺理,甚至专门发文为自己的嚣张跋扈百般狡辩。一连串无法理喻的操作,激起了大家心里的愤懑,借助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违反公德的不满、厌恶与谴责。
或许该事件的热度太高,已经极大的超过了原本属于它的关注程度(姑且让我们这么说罢)。于是乎,某位知名记者就率先发布评论“不应该对老婆婆进行漫画式羞辱”,紧接着,官方媒体“人民网”也一并跟进,抛出了“需警惕当事人的形象被做成丑化的表情包和车贴”一类观点。总之,是要十分急迫地降温了。非常可惜,那灭火的办法依然是惯用的搅屎,毫无半点创新。
讲什么可以讨论,不能“网暴”;可以批评,不能污名。但是,倘若让媒体具体谈谈怎么区别讨论、批评、网暴、污名,恐怕那些站在道德高点的编辑同样解释不清楚。连其概念都很难明确的东西,治理起来只会越来越混乱,便是打击“网暴”现象终将沦落到“搅屎”境地的根本原因。倒是眼前有人主张保护插队者的名誉权,却忘了她们还欠着公众一个真诚的道歉咧。正义得不到伸张之际,就是百姓最容易失去理智的时刻。况且,良好的名誉是依靠个人通过端正行为去维系的。整日胡作非为,尽干丑事,有何名誉可言?一般恬不知耻的当众耍无赖,遭受道德惩罚,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简而言之,天下岂有做了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好事?
诚然,插队其实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日常生活中见多了,也不算稀奇。大概我们多包容一些,事态自然会渐渐的平息了。偏偏执迷不悟,拒不悔改,硬把微不足道的小错不断升级,又是绝对不值得原谅的。因为生气而争执,发怒,进而失态,确实不是十恶不赦的过失。可是,明明侵害了别人的合法权利,还要声称“冤枉”,故意装出一个满腹委曲的可怜模样,又是品格败坏的表现了。假使恶意破坏公共秩序的不用承担任何罪责,更加取得了社会的同情,则损害最深的必然是社会公正。
我以为,理性是建立在社会公正之上的。没有公正,理性的丧失是迟早的结果。试想一下,如果官方的处理措施是依法判决,给予插队婆孙合适的惩戒,哪怕是执行一个赔礼的要求,都能给广大群众足够满意的交代了。远远强于等待此事持续发酵后,眼看无法收场了,匆忙之间叫媒体撰写几篇“搅屎”的文章。这虽是长期积累的老毛病了,然而,“搅屎棍”不剔除干净,所有理智清醒的大脑,究竟难逃狂躁暴戾一点点残食的命运。
2023年5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