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风斯若风营销2023-05-26 06:01发表于北京
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市,招商引资所面临的难度越大,而这种因为起点不同所带来的在招商引资成果上的差距,似乎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大。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考虑差异化的竞争力,而真正的差异化,必须从思维的转变开始。
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着有关地方招引工作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在我看来,未来十年里面,如果有哪个城市、地区可以在招商引资方面脱颖而出,必然会是因为他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更新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找到了“招引创新的源动力”。
避开“风口上”的产业
热点之所以是“热点”,就在于全社会都在关注它。对于那些相对落后的地区,试图在风口产业上与大城市、发达城市竞争是有些“被动”的。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情况下的招引,主动权完全在投资方一边,那些风口上的企业有足够的话语权去挑选自己更喜欢的地区落地。而中小城市本身就在基础条件、配套政策……等方面掣肘很多,选择“风口上的产业”作为招引重点,等于直接把竞争对手拔高到了北上广深层级,结果,基本上“也就那样了”。
实际上中国市场空间非常大,可以选择的目标有很多,但工作投入和工作精力是有限的,总是想着那些热点项目,等于浪费了本可以用于其它项目的机会成本。把时间花费到竞争条件差不多的竞争对手所不曾关注的项目上面,机会也许会更大一些,而这,最需要的是招引工作负责人思维观念上的转变。
整合资源联合招商
很多地方把自身的招引工作搞得非常“难”,工作人员需要懂新能源、需要懂汽车制造、需要懂影视文化、需要懂教育与人力资源……,与其将所有的人力、精力分散到各个专业领域,是不是将所有的精力花在一个顶层资源上会效率更高呢?
比如,大健康产业会是一个在未来十年有着无限增长空间的方向,在这样的形势下,当然可以让工作人员分别去公关各自能联系到的项目,然后看看谁的运气好能够说服项目落地。与此同时,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倾尽地方之力去找到一个投资大健康产业的投资机构,然后与这家机构进行联合招商——落地的企业不但可以享受本来的配套政策,同时还可以享受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而投资机构则可以通过地方的招引工作获得更多的备投项目,节约了自己的机会成本,这不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吗?
招商,先要让自己出名
很多地区把招商引资当成了纯粹的“销售工作”,把招引工作人员当成了“体力劳动为主的业务员”……,即便是这样,让销售人员去卖一个没有牌子的产品和去卖一个国内的驰名品牌,销售的结果会一样吗?
当今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励,酒好不好,巷子太深都卖不出去。如果地方管理者真的把招引工作当成是一种“商业竞争”的话,那么是不是也要认真考虑一下“关于自身品牌建设”的问题呢?
小结
以上三个概念,所欠缺的并非执行,而是思维观念的转变,思想在行动之前,才能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