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82|评论: 0

[麻辣新舆情] 一边暴雨洪涝一边高温肆虐 如何打造“韧性城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18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中国经营网报道,这个夏天,全国多个城市遭遇极端降水。在此之前,罕见高温肆虐地表,热射病频繁走进公众视野,山火、干旱在全球范围内频发。此外,持续推进的城市化趋势放大了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进入新阶段,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面临巨大威胁。社会各界也开始担忧,当极端天气成为常态,我们的城市经得起考验吗?

  在这一背景下,面对极寒、高温、干旱、洪水,名为“韧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韧性,指的是当城市在面临各类急性风险冲击与慢性压力时,能够有效承受、适应并快速恢复,如何抵抗极端天气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此,“海绵城市”理念的倡导者、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住建部海绵城市专家指导组副主任委员俞孔坚表示,不能片面地依赖人工调蓄、防洪堤坝、排涝管道和水泵这些“灰色”基础设施,而把原来的自然系统破坏掉。事实上,2022年4月住建部办公厅就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也明确指出要避免“海绵城市万能论”“海绵城市无用论”,既不能一刀切、一哄而上,也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与城市更新、空间布局、产业升级等有机融合、整体推进。

  报道以荷兰为例,由于地处三角洲区域,土地有26%低于海平面,荷兰频繁遭受洪灾冲击。面对洪灾,与其用靠混凝土抗洪、用“堵”的思路不断建设堤坝,不如与水共处、与水为友。比如,在阿姆斯特丹,许多建筑物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可以随着水位涨落上下移动;在鹿特丹,篮球场、停车场、休闲公园等公共空间都被改造为“蓄水池”,暴雨过后再进行排放;鹿特丹还在社区大力推广“绿色屋顶”项目,不仅能帮助建筑物保温隔热,在城市遇到暴雨还能蓄水,提高城市的经济韧性、生态韧性。

  针对高温,韧性城市也有一些举措。比如,西班牙巴塞罗那在城市中打造“气候避难所网络”,利用学校、户外公园等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休息区和水源;法国“凉岛规划”提出行人步行7分钟就能找到一个降温的地方,比如公园、图书馆、公交车站等。

  梳理公开报道,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韧性城市”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2022年,它被写入“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纲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北京为例,2021年,北京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预计到2025年,北京将建成50个韧性社区、韧性项目。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构建韧性城市,努力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业内人士则建议,打造韧性城市,不仅需要来自工程学、生态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加入,也需要跨区域协同作战,对城市进行综合改造,才能让城市在灾难面前快速响应、从容面对。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满意(0)
不满意(0)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