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人群接近2780万,儿童是最主要的发病人群。儿童期是听力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接受到丰富的声音信号,会导致言语发育的严重障碍,从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听力障碍即听力残疾,指感测或理解声音的能力完全或部分降低。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发布《世界听力报告》中数据显示:全球约15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5亿。
不是的,有些高频的听力损失自身不易察觉到,需要行听力学相关检查才能发现。按WHO(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耳聋分级标准,我们将平均语言频率纯音听阈分为7级,单位为分贝(dB)。
不同原因导致的听力障碍,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除了药物治疗、佩戴助听器、手术治疗,还有听障人群的言语康复治疗。
听障儿童的听觉训练就是让孩子感觉声音是否存在,帮助孩子充分利用残留听力,对各种声音进行反复的察知、分辨、记忆、理解,建立正确的听觉概念。
分辨:分辨两组声音是否相同,包括分辨长短音、分辨节奏、分辨数字等。
记忆:把握声音主要特性,在这一阶段,能复述出听到的音、词、句。
理解:能将音与义结合,能明白字词句的意思,能进行交流。
耳蜗属于内耳器官,在耳蜗里,有上万个毛细胞接收声信号,再把声信号转成神经电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给大脑处理,最终成为了听觉。
内耳毛细胞是整个听力系统的骨干员工,特别珍贵,死一个就少一个。
受到伤害后,就会变得跟个用久了的牙刷一样,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人工耳蜗是模拟人类耳蜗的一种电子装置,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
耳蜗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如药物性耳聋患者、老年患者、部分听神经谱系病的患者可以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来提高听力(即听得见)。
同时必要的听力康复训练可以提升听见声音以后的分辨率(即听得清)。
早期干预是获得良好听觉和语言能力发展非常关键的因素,对于先天性听力损失,应尽早考虑配戴助听器,对于重度或以上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应尽早考虑人工耳蜗植入,并接受听觉言语康复训练,从而保障孩子能够尽早接收到有效的听觉刺激,尽量减小听力损失对听觉言语功能的影响,顺利融入主流社会。
2015年,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成功获批“国家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手术医院”。多年来,省康复医院人工耳蜗团队已帮助1800余名耳聋患者重返有声世界,其中200余例为复杂疑难的内中耳畸形电子耳蜗植入。
医院拥有听力中心及专业的成人语言吞咽治疗及儿童语言康复团队,能够开展人工耳蜗术前筛查、术中监测、术后开机与调试、助听器验配与调试、人工耳蜗及助听器康复效果评估、成人及儿童言语康复训练等,帮助广大听障患者尽早用耳朵倾听世界、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