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657|评论: 9

[营山·新闻] 营山县城旧建筑及变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2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营山县城旧建筑及变迁 2022-04-14 09:56

644636d1deb04553b49c33a301d6294e.jpeg
营山县城旧建筑及变迁
作者:杨春薇
据《营山县志》记载: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把县名改为营山,县治大体固定为目前县城。后经历代修建,至清康熙七年(1668年)才完善了石头城墙,周围约五华里,至民国时期未有改变。营山县城人口不过六、七千,街巷只有十几条,城内除少数手工业生产外,商业也十分萧条。那时夜晚居民都点油灯,每到二更后,街上人迹稀少。但营山县城确有不少公共建筑设施,仅庙宇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面积。现记载于后,供后者稽考。
城门
县城城墙是清王朝遗留下来的,为双层石料砌成,中夯泥土,宽约一丈五尺(5公尺),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清道光年间,县令杨尚容迷信风水,将朝晖门即东门(现县联社门口)封闭,另在现老东街茶社右侧新建城门,人们叫它为老东门。民国十五年(1926年),军阀罗泽洲盘踞营山,为使磨子街与东街直通,发展商业,以利税收,将封闭的东门重新开辟,人们称为新东门。民国十九年(1930年),军阀杨森驻扎营山,将通往回龙方向城墙断开,修建新北门(现广播局门口)。至此,营山县城即有六道城门供人进出。
城壕
营山城墙四周原来均有城壕(又称护城河),城壕宽深若何,已无从稽考。到民国时期,四周城壕已逐渐淤积,其面目全非,已不能起到护城作用。新北门外狮子梁一段,因泥沙冲积,河沟变成高坡,已成为城墙下小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扇子队”攻城,就想利用这一高地,爬上城墙,占领县城。新北门至北门,老东门至南门,南门至西门各段,年久失修,河床既浅且窄,人们徒步即可跨越。但城壕的痕迹还是可以看得出的。
体育场
营山县城有体育场两个,一是东门外体育场,二是第二体育场。
东门外体育场,原名东门大操场(今城守区中学后面),占地二十余亩,平时作为士兵操练之地。民国十六年(1927年),师长罗泽洲驻军营山,曾将操场整平,在此开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观摩会(运动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以前,杨森驻扎营山,将东门大操场加以改造,在操场东边修建体育馆一座,并在操场中建起 400米跑道,这才正式称为东门体育场。抗日战争后期,城附乡掌权者,将体育场改为农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杨森又将城内席草田坝子(现县政府背后)建起第二体育场,场内供儿童锻炼的体育设施较多;又在主席台对面一李姓住宅内办咖啡馆一座,还卖有一些西洋点心,是为营山西方食品之始。
学校
东门外大平桥畔的营山中学校,是县里的最高学府,始创于 1925年。主楼(现已撤除)原为三层楼房。20世纪 30年代房屋发生危险,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将第三层的两间教室和两座钟楼撤除,只保留钟楼一座于中央。当方维祺任营中校长时,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一月二十七日主楼被火烧毁。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陈丕绪任营中校长时,请拨专款,新建楼房一座,次年上期落成。
营山城附小学(现营山师范附小),是营山最老的学校,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名云凤书院。光绪废科举,办新学,改书院为营山高等小学堂。清朝至民国初年校舍都保持原样,直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熊德斋任校长,将内操场(进校门的坝子)改为花园,遍植柏树,校内增添了绿意。
清王朝还在城北开办了一所云龙书院(现城附乡拖拉机站),民国时期改为北观,有道士居住,后改成孤老院。有时城区遭受天灾,在此设粥棚周济。孤老院撤销后,成为乞儿群居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城南镇办起了一所云龙小学,建国时停办。
城守小学(现县招待所地址),原为清朝考童生的考棚所在,民国时期开办启明女校,后招收男生改为城守中心小学。由于校舍不敷,抗日战争前期将禹王宫改建为男生部,作高年级教室。可是校本部的幼儿园(现人民法院后宅)被县政府征用,幼儿园停办。
营山女中和晋德中学校舍均无变化。
公园
绥山公园(现中共营山县委会门前)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师长罗泽洲所建,公园规模很小,主要在园内挖一个长方形的水池,由一座小石桥把水池分为两部分,水池中建了两座亭子,北部为思乐亭,南部一座无名字。水池四周环以槐树,夏天有人在池边饮茶,建国前,已成为一池臭水,污秽不堪。
翠屏公园(今翠屏山),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二十军军长杨森所建。在山上栽了一些柏树,又修了一条环山公路。前县长任正格托县人陈级三在翠屏山腰为他父亲建了一座石雕像。由于雨水冲刷,泥沙俱下,后公路与石像均不复存在。
庙宇
人称九宫十庙,大约还不止此数。
营山中学河对岸的感应寺(现城守区公所地址),是一所尼姑庵。寺内外林木掩映,花草丛生,尤以门前两株古银杏、一株古松的参天玉盖诱人,夏日为县内达官贵人纳凉之所。抗日战争时期,寺庙的前半部改为县粮食储运处办公地址,直至解放。
磨子街后的东嶽庙(现精神病院)为和尚住地,庙门前有棵大黄桷树,由于坐南朝北,地势高阔,是夏日乘凉的好地方。民国时期县卫生院曾在这里驻过,后为警察二中队驻地。
东嶽庙右边有一小寺庙,为一朱姓女人(结过婚,有儿女)主持寺内事务,终年香火不断,烧香者多为城区有钱的妇女。
磨子街有一所安息日会(现酱园厂地址),为教会所有。里面设有礼拜堂,营山人信仰安息日会的不多。
磨子街还有一所庙宇叫瘟祖庙(现五四厂地址),大殿上塑了一尊面如蓝靛、身穿袍服的官员。相传为一个待民如亲的县官,人民为了纪念他,修了这样一座庙宇。瘟祖庙在抗日战争时期改作粮食市场,建国前夕作为川剧场。
盐市街有一庙宇为东林寺(现城守工商所地址),原是一所尼姑庵,抗日战争后期尚有尼姑居住。后改为茶馆,赶场天为粮食市场,平日为红宝赌场。
距东林寺不远为福音堂(今城守麻袋厂地址),属英国人的教会,里面有礼拜堂和花园。经常有英国教士居住,进行传教和召集教徒做礼拜。
距猪市桥不远河边为吕祖庙(现武警中队住地),原为道士居住。庙宇整洁、清幽,城区不少居民早晚来此练武。抗日战争期间,人去庙毁,空无一物,只留下庙内两株黄桷树,成为遗迹。
紧邻吕祖庙右边为先农坛(现农干校宿舍地址),供有神农大帝牌位。民国时期先农坛已成为苗圃,有工作人员数人,也培育了一点树苗,只徒具形式而已。
城北二里许,有座芳嘉庙,为和尚居住,香火不旺。
新东门内有座桓侯官(又名张爷庙,现县联社地址)。民国初年,这里已成为草纸市场。民国十八年(1929年)工商界人士廖次达在此办起了吉祥机器织布厂,该厂于抗日战争前夕倒闭。此后张爷庙破烂不堪,东西住着贫民,正殿供卖丝线人整理丝线用。
张爷庙隔壁是濂溪祠(现县看守所地址),原来庙门向东门城墙,后改向小东街侧门,因地处僻静,房高墙厚,是夏日乘凉的好地方。民国八年(1919年)由县上出钱在这里开办一所孤儿院,收容了 60名孤儿,学习打草鞋、织篾笆扇的手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孤儿院迁到西门口实业局(现百货公司营业部)后,濂溪祠仍由和尚居住。
城内正东街中部的龙母宫(现人民银行地址),抗日战争前为第二初小校址,抗战时期在此经办合作金库,解放战争时期县银行在此营业,为“十人团”打牌、吃酒的场所。
南门外约一里许,有一座尼姑庵名葆贞寺,地方偏僻,以牡丹最美,节假日游人多专程前往观赏。
老北门内的花市坝有座庙宇叫万寿宫(今城守小学后半部),它的特点是戏台修得非常漂亮。中央大戏台红柱碧瓦,檐牙高啄,十分壮观;两旁书楼中部各有座戏亭子,配备非常匀称。中央石板露天坝子平坦宽敞,可容千人看戏。民国四年(1915年)冯玉祥来营山剿匪,部下鹿钟麟的部队曾驻扎过这里。民国十一年(1922年),土匪头子胡占鳌又将这里作为关“肥猪”(拉人作人质索钱赎取)的“猪圈”之一。防区时代杨森的部队曾驻扎过。抗日战争时期万寿宫是关押壮丁的主要场所,外面的墙壁上还写有“打倒倭奴”的巨幅标语。
文灵坊对门是天主堂,属梵蒂冈领导。天主教徒甚多,每星期由神父领导做礼拜,外人不得擅入。
文灵坊向西不远是寿福宫,进庙门是一个宽敞的坝子,左右两棵大黄桷树,浓荫蔽日,非常清幽。正殿及各层建筑,抗战时期已改建为营山县参议会会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营山县志委员会也设在这里。紧接是文昌宫、三元宫,民国三十年(1941年)已作为私立晋德中学一部分。
三元宫紧邻城隍庙。城隍庙中泥塑的鸡脚神、无常二爷、判官、小鬼、阴司十殿、轮回转世、冤仇报应的荒诞故事,形象恐怖极了。城隍庙的戏台经过改建,高低适宜,又因剧场有雨篷盖,所以长期新旧戏均在此演出。以后这里作为 国民兵团团部。
城隍庙隔壁是武庙(又称关帝庙),关羽坐像头如斗大,关平、周仓两侧侍立。门外两匹大马,头向关羽,十分威武。建国前这里香火旺盛,烧香朝拜者多为妇女。
武庙紧邻是禹王宫(今电影院所在地),庙宇修建得整齐、宽敞,其神龛檐子有五六层,檐牙剔透精致,十分美观。20世纪 30年代改为城守小学男生部高年级校址。禹王宫对面有座九龙壁,瓷砖嵌成,若缩小的北京九龙壁。
新北街与模范街之间是文庙(今中共营山县委会所在地),是营山县城内修建最宏伟的庙宇。其屋顶的琉璃瓦光洁晶莹,在阳光照射下,似万点龙鳞,金碧辉煌。庙门向东,前面立“万仞宫墙”一堵,字迹遒劲有力。进门是假山、球场。再向前则为一长方形花园,中植丹、黄桂花树各一株,每到秋季,桂蕊飘香,人们多来这里欣赏。花园后用石料修建的“棂星门”,再后为一石坝子,两旁为祭孔厢房。再后则为大成殿,殿堂正中有“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木牌位。殿龛上有“万世师表”的御书匾额。再后为四排三间的平房一座,为住庙人员居住的地方。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民党别动队在这里办过几期保甲训练班。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作过营山中学男生部临时校址使用。抗战初期国民党在这里设过无线电台,以后民众教育馆又住过。民国三十年(1941年)文庙改为私立晋德中学校本部。
“万仞宫墙”的街对面即惠民宫(现广播局的前院),惠民宫为县内四里人的会馆。庙宇不大,但正殿有两人才能合围的柱头四根。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民众教育馆曾迁于此。
外西街背后有条西门河,河对岸小山上有一座玉皇庙(今气象站地址),庙宇很小,只有两座殿堂。长期无人管理,破烂不堪,一些叫花子在此住宿。
外西街场口有一座叫斗姥宫(今车站地址)的庙宇。来此求神许愿者,大半是城乡无文化的妇女,她们将猪脚一只、女尖脚小鞋一双,挂在斗姥娘娘正殿两边柱头上,以求早生贵子。
祠堂
内西街的于氏宗祠(现粮食局议价门市部),是营山城内规模最大的祠堂。营山的于氏家族在清王朝后期出过于德培、于式枚、于式棱三位进士,他们又做过京官,合族人等感到荣幸,才修建这进深两重四合院的宗祠。正门是“于氏宗祠”的金字大横匾,二门由于式枚、于式棱题书“清白家风”小横匾。凡于姓宗族都可居住在祠堂内。民国时期也招佃外姓居住。
陈氏总祠 (现邮电局前面部分)也是城内的大祠堂。20世纪 20年代作过县教育局的办公地址,抗日战争前吴幼甫在此办过“国学馆”。抗战后期营女中租用作为宿舍。张王祠 (现在人民礼堂地址) ,也是营山城内的大祠堂。为什么叫“张王祠”,已不可稽考。唯门前一红、一黄两株桂花树,给人印象深刻。抗日战争时期,张王祠已成为废墟。
其他大小祠堂不下二三十处,遍布城区。
END
本文刊载于1988年10月《营山文史资料·第10辑》。作者杨春薇,时任营山中学教师。
—END—
来源|营山政协、营山文旅
编辑|唐红辉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8年优秀网友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3-8-27 08:4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8-27 09:0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味推荐官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3-8-27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发帖分享。

发表于 2023-8-28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营山城附小学(现营山师范附小),是营山最老的学校,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名云凤书院。光绪废科举,办新学,改书院为营山高等小学堂。清朝至民国初年校舍都保持原样,直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熊德斋任校长,将内操场(进校门的坝子)改为花园,遍植柏树,校内增添了绿意。
我的母校,很可惜被那些为了政绩的人,把树都砍了。树柏成行的校歌,谁还记得?

 楼主| 发表于 2023-8-28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以上朋友

 楼主| 发表于 2023-8-28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版主加精

发表于 2023-8-28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好文
这些古建筑如能全部保留,营山也不失一座古城

发表于 2023-9-11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uuu213 发表于 2023-8-28 09:16
营山城附小学(现营山师范附小),是营山最老的学校,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名云凤书院。光绪废科举,办新学, ...

哪一级的?“红色的旗蓝色的天,阳光洒在云凤书院。。。”

2021年优秀网友 2022年优秀网友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3-9-11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 (3).pn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