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湖北黄石鸿泰公共巴士有限公司陷停运困境。根据公开信息,黄石鸿泰2016年-2017年分两批共向亚星客车购买的142辆纯电动公交车,已有46台完全不能用,加上电池有问题影响使用的车辆,运营困难的车大概有70辆。
而在一个月之前,保定也曾因公交停运事件受到广泛关注。保定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此前回复称: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公交客运量骤降,公交运营收入不足正常经营的30%,并始终处于低迷状态,公交公司经营资金异常紧张,同时首批购置的纯电动公交车动力电池已超出质保期限,存在安全隐患,已不具备安全运营条件,被迫全部退出营运,公交运力安排受到了严重影响。
事实上,过去十年,不仅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的十年,也是中国新能源公交车快速发展的十年。数据显示,中国公交新能源渗透率已经从2012年的10.8%增加到2022年的98.8%,取得了显著成绩。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刘向龙直言:公交领域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开路先锋”,2014-2022年,新能源公交车总量由3.7万上升至52.9万,占比由6.9%跃升至77.1%,8年增长了14倍。
但如今,由于缺乏补贴、车损车耗严重、公司亏损等原因,部分公交公司面临运营困难等问题,甚至影响到公共出行。这甚至让不少人产生疑问:新能源公交车,到底行不行?
现实困境:多重原因所致
公交企业面临的困境是客观存在的。
随着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公交客流下降、运营收入下滑,城市公交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首先,客流的减少是客观事实。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为781.88亿人次,到2019年已减少至691.76亿人次,每年同比降幅在0.8%~3.6%不等,客运量下滑明显。
同时,公交公司的运营成本则在不断增加。在9月7日举办的2023公共交通行业发展研讨会上,有公交公司负责人直言,“公交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成本构成中,人工成本占大头,接近50%。”
上述人士表示,在人工成本不断提高的同时,在智能化的背景下,能耗、保险修理以及偿债等费用等成本不仅难以大幅度下降,甚至还要不断加大信息化的投入。而很多公交公司的票价,十多年来大多都是1元、2元、3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即便如此,客运量仍不断下降,从而导致运营收入难以实现增长。另外,地方财政收入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公交领域的支持力度也在发生偏移。
宇通客车在此前发布的公司经营评述中提及风险因素时称,无论是公交市场还是客运市场,下半年需求都面临下滑风险。“地方财政收支运行持续紧平衡,公交企业经营持续亏损,公交市场需求存在下滑风险;同时,客运市场受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私家车的影响,市场需求存在进一步萎缩风险。”
不可否认行业成就
事实上,2014年-2017年新能源发展起步阶段确实有部分品牌车辆严重影响客户运营,但主流企业及行业整体车辆运营情况较乐观。有行业人士直言,“出问题的新能源公交还是少数,不要因为个别现象而否认整个行业的巨大进步。”
数据显示,十年来,中国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达54.26万辆,中国新能源公交车线路长度超1000万公里,新能源公交线路提升至60500条,累计运送乘客达5000亿人次,不同长度纯电动公交客车日常运营里程与燃油客车相当,满足130-210km运营需求。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客车产销量第一,占全球份额超95%;新能源客车出口量第一:出口量超过7000辆,同比增长超过140%;中国公交新能源渗透率第一:渗透率从10.8%全面提升至98.8%。
宇通客车国内公交车产品管理部部长张同秋提供了一组数据:“根据行业测算,截至2022年底,行业2014-2016年上险的纯电动公交整体仍在用的比例为94.5%,主流一二线品牌运营比例超过80%,其中宇通运营比例达到98.5%,优于行业表现。”
据介绍,2013年最早采购宇通纯电公交的客户,包括郑州交运、天津公交,目前该批车辆仍在正常使用;超5000台宇通纯电客车稳定运营8年以上。2015年惠州公交采购宇通纯电公交,目前该批车辆单车运营里程最长的已超87万公里,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
根据宇通客车9月5日发布2023年8月份产销数据快报,8月份销量为3899辆,同比增长37.19%。本年累计销量为22708辆,同比增长38.05%。
与此同时,在中国汽车出海成为新的热点话题的今天,在商用车领域,宇通早已在海外市场结下硕果。在卡塔尔世界杯期间,888辆宇通纯电动客车组成的“绿色军团”闪耀卡塔尔世界杯赛场外,这是新能源客车首次作为主力服务世界杯赛事,也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首次大批量引入中国新能源客车。截至2022年,宇通已在全球累计销售新能源客车超17万辆,新能源客车累计全球销量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