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9月15日在回应“新股发行上市关闸、发行上市标准变化”等市场传闻时表示,近期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是维护市场稳健运行的安排,证监会、交易所IPO受理、审核、注册等相关工作没有暂停,不存在IPO“关闸”的情况。上市公司再融资也不存在“关闸”情况。
证监会资料图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从IPO发行节奏、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发行上市条件、部分在审企业撤回、严把审核质量关等五方面做出详细回应。
一是IPO发行节奏。
证监会加强一二级市场的逆周期调节,在充分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更好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近期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是维护市场稳健运行的安排,证监会、交易所IPO受理、审核、注册等相关工作没有暂停,不存在IPO“关闸”的情况。上市公司再融资也不存在“关闸”情况。
多位投行人士此前告诉财联社记者,“审核节奏有放慢,但IPO暂停有夸张成分”,“不至于暂停,影响太大。”也有行业人士表示,“近期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有望给予市场信心。” 从数据来看,本周IPO常态化发行,审七过七,审核了7家公司且全部获通过。今年前8月,IPO募资规模同比下滑29%,再融资规模也有所滑坡。 今年前8月,IPO募资规模达到295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再融资方面也如此,今年前7个月,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比2022年同期减少574亿元,再融资规模有所“滑坡”。
二是支持科技企业发展。
证监会深入推进科创板建设,坚守科创板定位,支持六大行业中符合条件、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通过科创板做优做强,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证监会正在研究制定资本市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行动方案,进一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三是发行上市条件。
试点注册制以来,证监会坚持信息披露为核心,进一步明确板块定位,精简优化发行条件,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沪深北交易所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目前,各板块的定位、发行和上市条件、信息披露要求等没有变化,不存在提高上市门槛的情形。
四是部分在审企业撤回。
近期撤回的企业,主要存在控制权稳定性不足、业绩下滑等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对于媒体报道中涉及的产能过剩、周期性强及天花板低的行业企业,审核实践中,证监会、交易所充分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发行人自身情况,根据产业政策、发行条件、板块定位严格审核把关。
Wind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截至9月15日,沪深交易所IPO撤否企业共计221家,其中210家公司为主动撤回,11家为IPO上会被否决。 从主动撤回家数来看,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民生证券、中金公司遥遥领先,分别有20家、16家、14家、14家、13家企业主动撤回材料,其中民生证券、海通证券、中金公司的撤否率均超过10%,甚至高达15%。 在财联社此前的报道中,多位受访的投行人士表示,来自产能过剩行业、周期性强及天花板过低行业的企业难以过会上市,主要系缺乏核心竞争力。 8月以来,超过一半的撤材料企业是消费型企业,包括大洋世家、书香门地、老乡鸡、沃隆食品、鲜美来等。这些企业的财务数据并不差,比如老乡鸡2019至2021年的利润均在1亿元以上。但消费型企业IPO闯关的难度越来越大,部分消费型企业选择通过港股上市,但是面临着估值缩水的风险。
五是严把审核质量关。 试点注册制以来,证监会实施更加严格、透明、审慎的发行上市监管,充分运用多要素校验、审核问询、现场检查等方式加快问题企业出清。发行上市审核中严防严查欺诈发行,压严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财务造假,从严从重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