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089|评论: 2

[转帖] 十一结婚扎堆,因为“明年是寡妇年不宜结婚”?迷信的力量真可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4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十一,很多年轻人变成了“吃席特种兵”,有人十一8天假,要赶7场婚礼。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年十一假期都是婚礼“高发期”,但今年似乎格外多。有的人是因为明年(2024年)是“寡妇年”,民间传说“寡妇年”不适合结婚,于是就有了个说法:要结就要今年结,不然可就排到后年去了。

  那么,“寡妇年”究竟是个什么年,真的不宜结婚吗?

  寡年无春,不宜结婚?

  寡妇年又叫“无春年”,指一年当中没有“立春”的年份。

  起初人们只是把没有“立春”的年份称为“无春年”,或称为“寡年”,后来有人又根据“寡”字,演绎出了“寡妇年”,才让“无春年”变了味。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寡妇年”的来源与阴阳有关。

  《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春当日,人们都穿着青幡帻,去城外的东郊迎春,而先令一男孩戴青色头巾,穿着青色衣服,在城外的东郊等候。等众人到了,那个男孩就从田野中走出,被众人迎拜而回。这时男孩的出现就象征着东方、少阳,代表着春天来临。

  一年之中无“立春”,即无阳气来临。无阳为孤阴,不生。于人,无阳,即无男相配,就是寡妇。于是就有了“寡妇年”之说,又引申出“无春”的“寡妇年”不吉利、不适合结婚的说法。

  那2024年的“立春”去哪了?被2023年借走了。

  农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计算时间,一个月约29.53天,一年是354天或355天,平均比根据太阳活动计算的公历(365天或366天)少11天。为了和公历“找齐”,会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补齐与公历相差的209天。

  但有闰月的年份,一年就是13个月384天,远远超出两个立春之间的跨度,即一个回归年的365.2422天,于是有些年份的“立春”会被相邻的闰年“私吞”,也就成了“无春”寡妇年。

  而所谓的“寡妇年”在我国农历很常见,基本每两三年就会有一次,比如2000年龙年、2002年马年、2005年鸡年、2008年鼠年、2010年虎年、2013年蛇年、2016年猴年、2019年猪年、2021年牛年、2024年龙年、2027年羊年都是无春年。

  从民政局公布的数据看,在“寡妇年”结婚的新人不在少数,特别是2013年,几乎是近20年来的结婚峰值。

  图片

  “寡妇年”不宜结婚,会不会是相关利益者的“阴谋”……

  如果说没有立春的年份不适合结婚,那有两个立春的“双春之年”是不是成了结婚的好时候呢?

  双春之年,适合结婚?

  与“寡妇年”对应的,则是抢走“立春”的闰年,又称“两头春”。

  古人认为“春”、“闰”代表万物新生、生长繁衍。在立春之年结婚能够幸福长久、好事成双、子孙绵延。

  当然,民间也有人认为,“春”代表桃花,两次立春意味“第二春”或“梅开二度”,有“二婚”的寓意,如果在这样的年份结婚,婚姻会不稳定,很可能会离婚,一辈子要结两次婚。因此,“双春年”又叫“桃花年”,不宜嫁娶。

  由此可见,“两头春”既可以理解为双倍的幸福,也可以是婚姻的隐患,只是不同人的一面之词而已。

  看到这里,今年十一结婚的朋友会不会心里一紧?

  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的100年中,两头春的“桃花年”有37次,无春的“寡妇年”有37次,假如两种年份都不宜结婚,这100年中就只有26年可以结婚了……

  这显然不正常!

  “桃花年”“寡妇年”结婚不可怕,可怕的是迷信的力量。

  信则有,不信则无

  其实“无春年”和“两头春”都是人为编排的历法所致。而“寡妇年”“桃花年”也只是一部分人从中引申出的说法罢了,对婚姻的幸福与否并无影响。

  那这些不科学的说法为什么存在,还有那么多人愿意相信呢?

  心理学研究认为,迷信的根源来自人类对未知事物不确定性产生的恐惧感。

  一篇发表在《国际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杂志》的文章指出:迷信产生于人类祖先对自然环境变化的不理解,又受到自然灾害或猛兽捕食的威胁。

  回想一下,你都在什么时候倾向于玄学、迷信?不知道考公能否上岸的时候;不确定某份工作是否合适的时候;不相信和对方还能再续前缘的时候……

  即使脱离了猛兽追捕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事件时,依然会产生焦虑,并通过迷信行为逃避焦虑。迷信可以让人获得一种“可以控制外部环境的虚假信念”,这是迷信对人的“积极”作用,也是迷信常年在人类社会流传的原因。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3-10-4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则有,不信则无。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