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18|评论: 1

[生活资讯] 蓬安河舒郑豆腐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3-10-19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蓬安河舒郑豆腐

                                                             作者:陈良


       蓬安县河舒乡(今河舒镇)十五村社员郑恒德的祖父郑景友,祖祖辈辈都在河舒场开设豆腐坊,历史悠久,远近驰名。解放前,该场以豆腐业为生的人家较多,但郑家生产的豆腐质量特别好,买主也特别多,人们都习惯地叫他”郑豆腐”。当时他家境贫寒,本钱也少,每天只能推一磨,计十箱四十墩。在旧社会里,主要靠质量竞争销路,他生产的豆腐少而精,总是比别家的好,颇受欢迎,当地的群众都愿买他的豆腐,是久负盛名的土特产品,成为当时的畅销货。

       郑景友的豆腐有两大优点:一是绵软,端在手上东摇西晃不垮墩子,放在桌上仍端正不偏,放一天不流水,不变形,入锅任煮不烂,火炕任翻不硬,筷子挑起仍是嫩闪闪的不断裂。二是吃起细嫩,味道鲜美,吃后有回味,给人以爽适的感觉。由于郑豆腐有这样两大特点,便成为畅销食品,其他各家的豆腐要销售一天,而郑景友的豆腐做成后不出门口,每天麻麻亮就卖光。

     解放前,河舒巨绅兰慕韩、兰寿康常以郑景友的豆腐做佳膳待客,一遇达官显宦来家,必派专人守购,客人吃后无不赞赏。南充名人吴光普、青济明等,招待贵客也常托兰寿康、兰慕韩代为购买郑豆腐。蓬安陈抱一每场都要派专人到河舒购一次。解放后1952年,郑豆腐做名牌产品拿到川北行署展销,行署主任胡耀帮同志曾尝过郑景友的豆腐,给予好评。1953年郑景友在蓬安手工业技术交流会上介绍过经验。可是郑景友的思想有些保守,只介绍了一般的操作技术,如推磨时只添五、六粒黄豆,石膏要磨细,而主要的操作技术不仅不外传,连自己的儿孙也只在他病危临终前才传。由于郑景友得急病,死得快,可惜这一传统手工业技术以致失传。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9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31019120634.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