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同志视察蓬安纪实
作者:兰天俊
1960年3月9日,朱德委员长偕夫人康克清,在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廖志高、南充地委书记孙桂林的陪同下,对蓬安进行了视察,听取了汇报,了解了民情,调查了情况,给蓬安人民带来了党中央的关怀。
3月8日晚,地委书记孙桂林电告蓬安县委:明日有中央领导来视察。
翌日,春风和煦,阳光融融。在中共蓬安县委门口等候的县委领导引颈眺望。往日流水一样的时间,今天仿佛凝固了,激动的心似乎要跳出来。上午10时许,8辆银灰色的轿车自南充向蓬安风驰电掣般驶来。当车队驶进县委办公楼前停下时,第三辆车门开处,探身扶杖走出一位身材魁梧,着黄军装,气宇轩昂的老人,他精神矍烁,慈祥和蔼,他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同志。县委书记石宪级、县长杨泰等人急忙迎上前去,县妇联副主任杜全青,惊喜得大喊一声“朱总司令”,朱委员长微笑着点点头,地委孙书记庚即介绍了在场的蓬安县委领导,朱老总和大家一一握手慰问。
县委石宪级书记等陪同朱委员长来到县委二楼常委会议室,朱委员长坐在长条木椅上,利用短暂的时间,一面听取汇报,一面翻阅材料,并不时插话提问,发表意见。他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使县委同志的紧张心情很快缓和下来。
首先,他问起全县的基本情况,石宪级书记告诉他,全县有人口418687人,耕地面积62万亩,去年产粮7000万斤。听到这一组数字汇报,朱委员长心算一下说:“现在你们的小麦、水稻、杂粮平均亩产270多斤,这可能差不多,但是你们在提高单产上还要下功夫”。
这时县委书记石宪级由于不解朱委员长的讲话旨意,又想到《人民日报》的一些报道,大吹青海蹇什克小麦亩产8585斤,广西环江县红旗社水稻亩产13043斤,于是在后面的汇报中有意将生产数字翻了一番“蚕茧年产90万斤(实产54.58万斤。)”
朱委员长插话说:“你们年产90万斤不错嘛!按全县42万人口计算,每人平均有2斤多,在这方面你们还需要大大发展”。
“水果产量369.5万斤,其中柑桔203万斤,年末生猪存栏777890头""不知你们这些数字实不实哦?”
当时,县妇联副主任杜全青将一个广柑递给朱委员长,他一边品尝一边说:"味道好,味道好,橘生淮南便大而甘,移到淮北则小而涩,你们属低山丘陵,应因地制宜多发展广柑、蚕桑等副业生产,抓好土特产的发展和出口换取外汇,多发展生猪,解决人民的吃肉问题,县委要很好规划,党员要带头实施。”
朱委员长十分关心党的建设。他问道:"全县有多少党员?”
“全县党员5527人,党委32个,党总支2个,支部607个。“石宪级答道。
朱委员长强调:“要教育党员牢记人党誓词,化为行动,接收党员要按党的章鞋,配在系众斗争中积极工作、生产和学习中表现积极的吸收进来,严防投机分子钻入党内。接收党员时,宁可数量少些,也不能降低质量。”
“对犯错误的党员干部处分面不能宽,要慎重,教育为主,惩办为辅”。
“目前我们国家十分困难,支部和党委要领导和团结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自然灾害,渡过暂时难关”。
朱委员长十分关心群众生活,对办公共食堂特别关注。“你们什么时候成立的人民公社?”
“1958年10月”。
“1957年全县有农业合作社1130个,为了发挥“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尽快进人共产主义,1958年合并为482个,1959年再合并为476个。”
“公共食堂每人一天吃多少斤粮?”
“连代食品2斤多。
谈兴正浓时,随行人员催朱委员长该去营山了,他饶有风趣地说,命令如山倒,我只有“就范”了。
下午,朱委员长在营山视察后,去仪陇途中,经蓬安县徐家人民公社九村十社时(营、蓬、仪交界处)下车,与徐家区委副书记李品春、何承壁等人一一握手,交谈了起来。
"你们是集体所有制,还是全民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以生产大队(或管理区委员会)为基本核算单位,财产和劳动力所有权归公社,部分生活资料听凭公社调拨,盈亏由公社负责”。
“公共食堂是供给制,还是工资制?”
“是供给制”。
“办公共食堂好吗?
“好,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按需分配"。
“怎样分配的?”
“按人定量,指标到户,根据家庭人口、劳力按4、6、8、10折算打饭”。
“有没有不办公共食堂的社?”
“没有,我们全部学的徐水经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哦,学部队,我看食堂成立与否,都得靠党团员带头”。
朱委员长环顾四周,田坎、地坎、平台、山上果树稀疏,用手指着一座山说,“看起来光秃秃的,象一个光头,多不好看,要多发展桑、果、林、搞植树造林,让头发长起来就好看了”。
再往前行十多米,朱委员长来到徐家区小麦,油菜丰产片区,扑人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翠绿的麦浪,金黄的油菜花,田坎、土坡,山上嫣红的胡豆花,蝴蝶似的豌豆花。和风送处,翻起一阵阵波浪,姹紫嫣红点缀其间,颇为壮观,这时朱委员长触景生情,即兴赋诗:
菜子开花一片金,麦穗放穗满山青。杂粮密密斜坡种,人说小春产量丰。
站在丰产片区,朱委员长欣然提出同区委的同志拍张照片,李品春、何承壁一时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用惊疑的眼光注视着朱委员长,只见朱委员长微笑着点了点头:"来,我们站在一起"。咔嚓一声,刹那间,两位区委书记一股暖流直涌心头。“来,以丰产区为背景,再照一张”,两声咔嚓,短暂、轻微,却一直在李品春、何承壁的心房轰响。
下午2时多,朱委员长的车队向仪陇驰去,送行的蓬安乡亲伫立在丰产片区,向朱委员长不停地招手。车队走远了,送行的人们还在凝视前方,久久不愿离去。
(注:作者系蓬安县委党史办干部,根据知情人杨泰,何承壁、刘太田等回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