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福建省漳州市东泗乡投资1200万元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工8年却未能接通自来水,全乡14个行政村,有13个行政村没有通上自来水。2万多村民只能依靠自建饮水工程,打井抽取地下水,或是将山泉水引到家中,很多村民对自建饮水工程的水质表示担心。对此,供水工程承包方和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村民拖欠水费、偷水漏水等有关,“采取停水处理措施”多有无奈。
《农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指出,从村民视角来看,当地人吃水原本是依靠建水窖、打水井,不需要缴纳水费。现在为了提高饮用水质量、保障村民饮水安全,要将水质不好的井水换成自来水,是一件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祖祖辈辈形成的观念和习惯的事情,并非只是把基础设施建好了、简单发个通知就能水到渠成。如果前期调研和沟通更充分、水费定价和缴费方式更多地考虑到群众的接受度、建设同时明确后续配套管护服务,也许就能争取到更多村民的理解和配合,避免“水费欠费缺口较大,因此不得不采取停水处理措施”的尴尬。
而东泗乡唯一接通自来水的虎渡村,是由于当地媒体2018年对该村缺水情况进行了报道,随后东泗乡紧急向隔壁海澄镇水厂临时接管借水,虎渡村才通上了自来水。可见,村里的自来水不是不能通,某种程度还看“曝光度”,“闪光灯”照到的地方可以想尽办法优先通、加急通,尚未照到的地方就缓一缓。这样推一下动一下,不仅违背了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的建设初衷,也会影响到群众对相关政策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章最后指出,对于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拿出足够的耐心,多站在村民角度思考、研究、解决问题。基层情况复杂,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两难、多难问题,要把民生实事办好,就不能“绕着困难走”,更不能把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的原因推到“群众不理解”上。越是遇到这样的难题,越应该到村民家中走一走、聊一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村民口中找答案。
订阅麻辣新舆情 查看更多热点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