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记录家乡】营山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清代建筑——普岭张氏宗祠 2023年11月20日,我应朋友的邀请来到了营山县消水镇花桥村,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参观了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坐落在营山县消水镇(原普岭乡)花桥村一组蜂桶岩坝下,在营万公路左侧,距普岭乡2.5公里,距营山县城64.5公里,与黑马山风景区毗邻。 张氏宗祠是张氏族人在清康熙六年(1667年)修建,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张氏宗祠坐东北朝西南,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22平方米。由山门、戏楼、正房和左右厢房组成,祠堂内有阁楼、戏台。通宽26.9米,进深4米,通高7.6米。左右厢房为一楼一底建筑,通宽26.9米,进深4米,通高7.6米。青石板院坝,素面台阶,穿斗梁架,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尽显明末清初时期的建筑风格。祠堂的正门前有“张氏宗祠”的门牌,过去祠堂的戏楼和厢房天花板上均有彩绘,是三国故事图案,十分好看,可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其余古建筑保存完好。 祠堂,是古人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在农村有着极其重要的人文地位。因此,祠堂也被文物专家称为村庄历史“博物馆”。2012年7月16日张氏宗祠被公布为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张氏宗祠成了村民的活动中心。每逢村里开展活动,如开村民大会、选举大会、放电影、唱戏,都在张氏宗祠内进行。村里的张姓人家每年都要在祠堂举行族亲联谊会等。每逢春节,村民们白天还会聚在这里进行耍狮子、舞龙灯、打腰鼓、打翻山铰子等民俗表演,晚上在这里放烟花,庆新年,日子红红火火,生活欣欣向荣。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岭小学设在张氏宗祠,既有小学还有初中。此地不仅成为很多村民跳出“农门”的跳板,而且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被誉为“中国大熊猫之父”的张和民教授就是从花桥村走出去的,张氏宗祠就是他小时候求学的地方。 如今, 张氏宗祠是花桥村的村史馆,也是川北农耕文化的“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