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 12月23日 日军发动第三次长沙战役
1941年12月23日,第三次长沙战役开始。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为钳制中国军队策应香港英军作战,日军第十一军又调集 12万人的兵力,进攻新墙河北岸中国守军阵地。当日,日军第四十师团突破中国守军在新墙河北岸的前哨阵地,将主力推进到新墙河岸。24日晚,日军强渡新墙河。28日,日军强渡汩罗江,并在汩罗江南岸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按日军原订作战计划,日军的战役目的已经达到,应收兵北撤,但日军司令官阿南惟玑却突然改变原订计划,下令部队继续南攻,占领长沙。
1987年 12月23日 北京国际电信局开通
1987年12月23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北京国际电信局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开通使用。 北京国际电信局工程是国家“六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于1983年12月2日开工,1986年5月25日完成主楼建筑,1987年上半年完成通信设备安装调试工作,1987年12月总体工程通过验收。该工程规模较大,涉及面广,整个工程分为土建工程、国际电话自动交换机工程、国际用户电报交换机工程、微波工程、载波电话工程、载波电报工程、线路工程、电源工程和弱电工程等,其主要设备均为国外引进,如引进比利时S1240国际程控电话交换机400路、联邦德国西门子公司EDX国际用户电报交换机3000线、意大利GTE公司3套微波系统等。当时,该局作为我国国际通信的总窗口,不仅北京地区的国际电话可以自动直拨,其他装有国际直拨性能交换机的城市也可以自动拨叫世界各地,此外还可进行传真、电报等自动通信业务。为我国国际通信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那时的条件下,北京国际电信局其终期装机容量为国际电话2000路,国际用户电报1.2万线,以载波、微波等通信手段,采用电子程序控制交换,通过郊区的两座卫星地面站可与日本、香港、美国、意大利、法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直拨通话,经过转拨可通达世界各地,此外国际电报也可直达30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它的建成不仅缓和了首都国际通信紧张局面,提高了我国通信业务水平和出口能力,而且为中国国际通信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992年12月4日,北京芳草地日坛北路,朝阳区人民法院门前。
一场讼案刚刚息诉。
原告倪培璐、王颖走出法院朝众人欣然一笑:“我们胜了,我们讨回了公道。”
几分钟前,在法院主楼210室,被告国贸中心惠康超级市场...... 1991年12月23日,王颖、倪培璐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设的惠康超级市场购物后准备离开,却被市场工作人员拦住,并被带到办公室盘查质问。两人被迫摘下帽子、解开衣服、打开手袋接受工作人员检查,并未发现异常。后两人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被告的行为严重地侵犯了她们的名誉权,这是首例消费者名誉权侵害案。1992年11月18日,经法庭调解,原告倪培璐和被告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一致同意,由被告给付原告两人补偿费2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