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举措,
全面梳理医疗服务流程,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在打通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淤点难点、提升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便利性、整合性、舒适性、可靠性和智慧化程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创新服务理念
提升诊前、诊中服务质量
1 创新挂号缴费服务模式
一是持续优化预约服务,提供小程序、自助机、电话预约、诊间预约等多途径预约挂号服务。形成线上预约为主,线下人工挂号为辅,多途径全覆盖的挂号服务模式。
二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再造挂号、缴费、退费等流程。支持患者使用身份证、医保卡、虚拟就诊卡完成挂号、缴费、打印医疗票据环节的服务,支持线上预约未取号患者在线申请退号,支持未就诊患者一定时间内办理退号。压缩门诊挂、退号、缴(退)费、打印票据环节,缩短患者在门诊的等候时间。
三是推出“一次挂号管三天”新举措,从2023年10月8日起,医院正式实施“一次挂号三天有效”门诊就医便民服务。门诊患者通过挂号就诊后,在连续三个工作日内可通过线上或者线下方式免挂号费复诊(含就诊当日,如遇节假日时间顺延),切实减轻患者看病负担,保障门诊患者就医连续性。
2 增加便捷自助设施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在门急诊和医技楼增设20台多功能自助机,为患者提供挂号、查询、报告打印、发票打印、缴费等服务。各病区安装智慧医疗服务系统,让患者1分钟轻松办理入院,方便患者及家属自助缴费、自助查询每日费用清单和物价。
3 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多学科会诊体系
探索组建了4个康复多学科联合门诊诊疗团队(MDT),开展康复特色门诊。临床、康复、护理专家“组团”开展多学科门诊,进行疑难病例的讨论,整合各科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专业意见,高效地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更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实现一次挂号“全面诊疗”,受到广大患者欢迎。
4 开展老年友善服务和残疾人友善服务
特别设置老年人、残疾人就医咨询服务点,安排专人提供导医服务和就医志愿者服务,专设残疾人停车位、老年人停车点,实行凭残疾证免挂号费,实现残疾人挂号后优先就诊,为残疾人就医提供免费轮椅。创建四川省老年友善医院。
加强内涵建设
提升患者住院体验
5 满足个性化需求打造高品质服务
一是成立特需病房、神经康复三病区,以最优治疗方案、最优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患者入院治疗的就医体验,满足群众高质量多元化医疗服务的需求。
二是开通成都市门诊特殊疾病认定、成都市医疗保险特殊管理药品治疗业务。
6 创新服务模式发挥康复特色优势
积极推行加速康复外科及早期康复介入,实现全周期疼痛管理、营养管理、康复介入干预,加速患者康复;定期组织“多学科康复查房”,加强跨学科合作,切实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7 积极探索入出院自助化服务新模式
一是建立以线上服务为主,人工窗口为辅的新服务模式,实现从建病案、办理入院登记、费用查询、在线补缴预交金、出院结算、清单及票据打印等全流程自助服务,减少住院患者在入院、出院和费用补缴环节等办理各项出入院手续的等候时间。
二是住院病案自助申请打印及邮寄服务。
8 全面升级随访服务做患者的健康管家
各病区安排专人做好出院患者随访管理工作,通过平台管理,及时掌握出院患者服药及愈后情况、进行康复指导、提醒复诊、倾听意见和建议等,出院患者随访率、满意度大幅提升。
创新服务模式
加强双向转诊、互联网+服务
9 推动优质康复资源下沉扩容
今年,医院成立康复专科联盟、西南认知障碍康复专科联盟,成员单位43家,与重庆市巴南区第四人民医院、泸州市人民医院等41家单位开展联盟战略合作。以提升基层康复服务能力为核心,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指导、远程诊疗、双向转诊等举措,将优质医疗康复资源下沉,提升当地康复技术服务水平和群众就医获得感。
10 远程医疗与互联网诊疗
搭建远程诊疗平台,试点实施远程康复会诊及培训指导共9次,救治患儿1251例。
11 医疗配送机器人“上岗”打造5G智慧医院
引进医疗配送机器人,实现了药品及标本的全方位、智能化的中央运送全流程服务,成功解决了医院物流运输存在的需求庞大、物资品种繁杂、安全要求高、时效性强、避免交叉感染等痛点,大大节省了存取时间,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加强贯穿服务全过程基础保障工作
12 持续改善患者就医环境
医院持续对住院病房、门诊、急诊、院内公共环境等进行改造升级,优化标识系统、增设储物柜、降低门诊窗口、推行病房9S管理,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13 让服务“跑”起来患者少奔波
建立患者综合服务中心、门诊综合服务中心、入出院服务中心,帮助患者解决手续办理、咨询答疑、健康宣教、投诉反馈等问题,让患者少跑路、少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