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3》指出,2022年末,中国总人口比上年末减少了85万人,是1961年以来首次负增长,预计未来年度出生人口约每十年下一个百万台阶。
报告认为,未来出生率可能将延续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结婚年龄延后,2010-2020年,中国初婚平均年龄从24.9岁升至28.7岁。
二是年轻人生育意愿下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调查显示,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从2017年的1.76个下降到2021年的1.64个,其中“90后”“00后”分别仅为1.54个和1.48个,呈持续下降态势。
三是育龄妇女减少,未来15年内15~49岁的生理育龄妇女规模年均减少286万人,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社会传统文化影响,实际育龄在20~40岁,实际育龄妇女将年均减少191万人。
四是不孕不育比例偏高。
报告称,中国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人口素质提升等趋势性特征。面对人口总量和结构的重大变化,建议实施包括延续人口数量红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五方面战略举措,创造条件使人口变化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正面影响最大化、不确定影响尽可能转化为正面影响,以全面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对此,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认为,国际经验表明,人口负增长最初时期常伴有人口增减交替的波动。按人口规模性变化和“三年疫情“影响,2023年人口负增长会比2022年更甚,但2024年,生肖龙年和“三年疫情”生育反弹,人口负增长可能缓和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