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毕节一村民办酒席被挂工作证人员往食物撒盐”的视频在网络疯传,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视频显示,几位佩戴工作证的人员在菜品上挨个儿大量撒盐。网友无不表示愤怒,“这么一折腾,那些碗盆里的食物已不能食用,这不是浪费吗?”“如此简单粗暴地销毁饭菜,不仅有浪费食物之嫌,也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
1月31日,咸宁县发布情况通报称,1月30日,我县小海镇某饭店有村民为其孩子举办“剃头酒”。闻讯后,小海镇副镇长赵某带领镇村相关工作人员前往劝阻,过程中沟通不畅,发生往食物中撒盐等不当行为。已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并要求作出深刻检讨。相关人员已于31日向村民致歉,并获得谅解。
但网友普遍认为处罚过轻,“这么粗暴的处理方式,只是批评教育?”“村民不谅解行吗?这个通报只是走个过场!”“糟践粮食的当事人起码得惩罚禁食三天!”
澎湃新闻的评论文章指出,往食物中撒盐,哪怕打着移风易俗的旗号,也逃难侵犯权利的质疑——那些食物毕竟是民众的私有财产。这正是此举引发争议的根本原因。说到底,需要纠正的不仅是陈规陋习,还有对陈规陋习简单粗暴治理的权力冲动。如果工作手段本身是不文明的,又该如何让民众去配合治理,打造文明新风尚呢?
新京报也评论称,贵州毕节曾发文坚决抵制巧立名目、借机敛财的酒席,如搬家、迁坟、垒坟、出院等。此次村民置办“剃头酒”,也即小孩的满月酒,或许存在违反当地移风易俗倡议的行为,工作人员前往劝阻,职责使然,无可厚非,但“沟通不畅”就往食物中撒盐,显然欠妥。由此也暴露出相关人员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存在方式方法简单、态度蛮横粗暴等问题。
倡导文明乡风,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政策,加强对乡俗民俗的规范引导,但处理具体问题时,要深入细致,不能如此简单粗暴,否则就会造成另一种形式上的浪费,还可能伤害干群关系,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