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刚/文
乔松如云,舞鹤在侧。人生飙尘,奄忽而过。念天地之悠悠,叹宇宙之无涯。叹念之际,古今一瞬,千载万里,毫末万物。此中真意,欲辩忘言。或曰“锁真觉于梦夜,瞽智眼于昏衢,失真遗性,执相徇名,自生系缚,自以为得,不亦世相乎?”对曰“天地不言而万物生,四时不语而自代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故兼济独善,或默或言,何患乎,岂在乎。唯自适无碍,法乎天地,方得道德南华。”于是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乔松如云,舞鹤在侧。”这是对自然的客观的描述。但是这个客观是人认识的客观。在这里,乔松和舞鹤都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认识。松柏常青,古人以为“寿物”,况乔松本身取名也是取王子乔与赤松子两位仙人,皆是长寿的意思。而鹤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寓意是长寿。在这种认识里人们发现乔松和舞鹤都是带有自然恒长性质的东西,并且那如云的乔松和跳跃舒展如舞蹈的仙鹤也都强烈地展示了自然的生命力。人化的描述使自然打上了人的色彩,因而是自然人化的客观,从本质上讲,自然是属人的自然,没有离开人的自然,甚至自然本身就是人认识的结果,是人命名了自然从而使自然变得可以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言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是有我之境。
在人们面对这样一种自然的带有永恒性质的生命力的时候反观人自身则是短暂的,有限的,渺小的。(附注1)当两者并列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构成了人的有限性与自然的无限性构对比,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矛盾。进一步,人们从物的相对长久更感受到了天地的悠久与宇宙的无穷,将这种对比与矛盾推向极致,于是只能发出无奈的“念”与“叹”,(附注2)其实是从人的短暂导致人对死亡的恐惧,进而因这个恐惧带来的对当下的反思,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及由这个追寻带来的对有限性的超越。所以正是因为人对自己的认识与对自然的认识在这里都一同呈现出来了,于是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超越有限与无限,在精神的领域达成一致。这就是,当我们认识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的时候,已发现了人的精神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可以把古今连续不断的时间在一瞬间连接起来,把千年和万里的时空连接起来,把万事万物与每一个具体的毫末之物连接起来。(附注3)这样人就实现了超越有限,超越束缚。进一步人发现这样一种状态才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一种现实的历史的状态和历史的现实状态。在这里,感性与理性共同构成了人的精神实践,具有了超越单纯的感性与理性的色彩,这就是体悟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是无以名状的,因而是言外之意。(附注4)
反观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往往因缺少历史意识而只具有直接应对现实的功利色彩从而因这种个体局限束缚了自己。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异化为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声名与利害,异化为一个个的“物”。正因如此,人的物化导致人的工具化,实现目的的手段成为目的。因此,“真觉”被“锁”在了梦里,“智眼”被“瞽”在了昏衢里。他们已异化到不认为这是一种异化的状态。因而他们总是在“物”的现象的世界里执着拼搏,并把这种拼搏当作人生的意义,把不具有历史意义的具体成果看成了有意义的永恒的成功,看成了人生的成功并因此沾沾自喜。(附注5)就是说,他们是从名相上去理解与实践他们的目的的,而不是从本质上去理解与实践,因而必然会失去属于人类自身发展所积淀的对真善美统一的追求的能力。相反,人们正是从自然本身的运行中发现了最为本质的规律,这个规律表面上看是自适应的循环往复,而本质上却表现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力量。(附注6)
历史的现实和现实的历史却告诉我们,自然界是属于人的自然界,而人也是属于自然界的人,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认识到了生命的有限与无限是统一的,才认识到现实的任何一种具体的成功都是有限的,历史性的,是一个过程,最终要消亡的。只有我们的行为符合这样一种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时候,才是有意义的行为。因此只有不是一般看待事物,而是从本质上看待事物,从巨大的历史感看待我们的事业,才能超越一时一地的短暂的事功或者以急功近利的方式获得的成功。(附注7)更进一步,只有当我们深刻认识到人从自然分化出来之后把自然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与实践对象,进而在这一过程中现实了人对自然的重新回归,才真正体会到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高度统一的深刻含义,才认识到主观的客观化和客观的主观化共同构成的人的生存的世界是文化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在这里,天地万物与人重新打成一片。(附注8)只有这个时候,人才实现了自为的人向自由的人的转变;只有这个时候,人才体会到了那一种自由自在的解放的状态;只有这个时候,人才体悟到自然的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与解放!(附注9)
附注1、《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附注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里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里故意各略去一句,“怆然”与“哀”就是为了隐含其带来的恐惧。
附注3、“古今一瞬”是用的河北梆子名角小满堂高福安在天津的戏院的对联中的一句话,原来还有一句和起来是“古今一瞬,天地双眸。”“千载万里”是活用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里的句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毫末万物”化用宋司马俨《仲夏赏月次雪斋韵》句“万物自有数,一毫皆系天。”
附注4、陶渊明《饮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附注5、《宗镜录》序里有“锁真觉于梦夜,鼓智眼于昏衢。”“遗真失性,执相循名。”之句。
附注6、文中化用《论语.阳货》中孔子的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改为“天地不言而万物生,四时不语而自代谢”。
附注7、文中用“故兼济独善,或默或言,何患乎,岂在乎。”这样一种中国古典方式来表达。
附注8、文中引用《庄子.内篇.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来表达找到了人与自然的契合的震撼与喜悦。
附注9、文中用了“自适无碍,法乎天地”来表达这个意思。这里只是借用老庄的表达,不过老庄是从个体的角度讲的,而这里是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角度讲的。从文章的角度讲,最后的“自适无碍,法乎天地”又是对“乔松如云,舞鹤在侧”的回应。于是才有“相视一笑,莫逆于心”之语。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文字、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鼎尚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