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学子们怀揣希冀踏上返校之旅,与此同时,不法之徒们也“蠢蠢欲动”,开始精心谋划专门针对家长们的骗局。
近日,眉山市修文镇派出所接到市民蹇先生的报警电话,称其可能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接报后,派出所民警迅速赶赴现场,并在银行门口见到了正在犹豫是否转账的蹇先生。
▲图源“熊猫反诈”微信公众号
在查看了蹇先生手机上的聊天记录后,民警了解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蹇先生有一个刚入大学不久的孩子,这天他突然收到一个自称是孩子老师的微信好友申请。在成功添加对方为好友后,“老师”不仅准确地说出了孩子的大学和专业信息,还声称有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参加清华大学的培训项目。但由于名额有限,报名和缴费需要同时进行。
▲图源“熊猫反诈”微信公众号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还没等蹇先生回过神来,对方便开始催促他抓紧时间报名。在对方的不断催促和害怕孩子错失培训机会的心理作用下,蹇先生答应了立即缴费。
▲图源“熊猫反诈”微信公众号
由于蹇先生并未开通手机银行,对方便要求他到银行ATM机上进行转账操作。为了防止因跨行转账而产生的延迟,对方还主动提供了与蹇先生银行卡相同银行的账号。
▲图源“熊猫反诈”微信公众号
在前往银行的途中,尽管蹇先生看到了手机微信上聊天对话框弹出的交易风险提示,可他依旧没有怀疑对方的身份。
当他准备按对方的指示转账时,突然回想起之前看到过的反诈宣传内容,不由对这名“老师”的真实身份产生了一丝怀疑。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向警方求助,希望民警能帮忙核实对方的身份。
▲图源“熊猫反诈”微信公众号
民警在了解整个事件后,明确告知蹇先生这是一起电信网络诈骗,并详细讲解了此类诈骗手法。同时,蹇先生也与孩子取得了联系,确认了培训事宜并不属实,成功避免了财产损失。
除蹇先生的案例外,以下几种诈骗类型也在轮番上演,家长们一定要注意!
1:缴费类诈骗
骗子通过盗取或克隆老师、家长的微信、QQ等账号,混进家长群,利用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假借老师之名,以需要缴纳服装、教材、资料等费用为由实施诈骗。
注意:家长在收到班级群发的缴费信息时,不要急于汇款,一定要通过电话向老师核实清楚缴费情况。同时,老师要开启入群验证功能,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群聊。
2:假冒子女类诈骗
骗子盗取学生的微信号、QQ号后,冒充学生本人向其父母要生活费,或者以发生意外、生病等为由,要求家人转账汇款。
注意:凡是孩子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等联系要求转账汇款的,一定要谨慎,务必与孩子本人视频沟通或当面核实,以防钱财损失。
3:谎称孩子出事类诈骗
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家长通讯录,冒充学校老师打电话给学生家长,假借 “孩子身体不适或上课途中突发疾病急需医药费”等理由,趁着家长慌乱的情况下催促转账,以此骗取钱财。
注意:家长一定要存好老师的电话,接到类似电话时要保持冷静,先联系学校老师或当事人,不要盲目汇款。
4:助学金类诈骗
骗子冒充学校或教育局工作人员,谎称有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金,提供信息办理相关手续便可将助学金转入家长账户。在获取相关信息后,他们又会以缴纳相关费用为由,让家长转款实施诈骗。
注意: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信息通常会通过学校官方渠道(如官方网站、公告栏、班级群等)发布,不要轻信非官方渠道的信息,不要向陌生账户汇款。
开学季来临,家长们在关心孩子学业和未来的同时,务必警惕各类诈骗陷阱,不让骗子有可乘之机。要提高警惕,审慎对待陌生信息,仔细核实来源,严密保护个人信息,以免落入骗局。
▷信息来源:“熊猫反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