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华中地区一个普通山区农村,共一千多人,但常住人口却不到一半,绝大多数村民都外出务工。因为区位条件并不好,村里没什么资源,所以最近几年也没做什么大项目,除了环境卫生变好了,其他方面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但去年听闻村里已经负债一百多万,这着实让我感到震惊。更离谱的是,村里负债竟是因为建了一栋村委会大楼!
新的村委会大楼高两层半,每层大概有五六间办公室,一楼中间是服务大厅,大楼门前有一片大广场,整体上装修非常气派,远看犹如一栋别墅屹立其中。据村干部介绍,这栋新的村委会大楼耗资170万,是上面要求建的,建设图纸也是上面统一规划的。而之所以要建新的大楼,是因为以前的老村委会办公楼无法满足各个部门的功能性需求。但刚开始政府本来答应出资50万,最后却只给了20万,由此将村里逼上负债之路。
村委会大楼建起来后吸引了不少县市领导过来参观,都认为建得很不错,确实也是全镇最大最好的一栋村委会大楼。但在村干部看来,村委会建这么大除了好看并没有其他什么功能,也没有因此而让村干部的工作更方便,“实用性不强,办公室都是空的”。目前来看,村干部只有四个人,平时主要在大厅办公,除了一楼有间“妇女之家”和档案室、二楼有两间办公室给驻村工作队以外,其余办公室基本上都是空置状态。
实际上,新的村委会大楼建起来后不仅没有给村里带来什么好处,反而引发了更多的折腾和浪费。按照最开始的规划要求,新的村委会大楼要在大厅以及楼道等位置的墙上放一些标语和牌子,当时做的时候花了一万多。后来乡镇新来一个领导,说这些牌子太过花哨,而且上面不让挂牌,村里又把这些牌子全部撤下来,只能放在以前的旧村委会办公楼里,“撤下来后没有任何价值,相当于白白浪费一万多块钱”。还有那个“妇女之家”,之前本来是两间办公室,乡镇分管领导下来发现村里这么多空房间,认为空着也没用,就让村里把两间房打通建一个“妇女之家”,全部重新装修,结果又花了六七万。村干部觉得很烦,“什么都是领导一句话,花那么多冤枉钱,我们还不想要那么多办公室呢!”但又很无奈。
建村委会大楼以前,村里的账上还有十几万,建完后不仅账上没钱了,还欠一堆债,都是工程款。目前,村里除了前几年种的三四百亩中药材,每年有五六万的收入,没有其他任何收入。因此,村干部直言,“如果完全靠村里很难偿还这笔债务,还是要找政府”。每年底,村书记都要去找政府要钱,另外就是找驻村单位要些帮扶资金,“村书记压力很大,过年都不敢待在村里,要么出去躲债,要么出去找钱”。
然而,即使在当前这种“负债累累”的情况下,村里今年还在继续扩大产业规模,中药材扩大一百多亩,投入十几二十多万。虽然发展产业有奖补资金,但在村干部看来投入的这些钱基本上也很难挣回来了。
二
实际上,在当前这种从上到下都高度运转的体制环境下,村庄负债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但村庄负债的原因仍然值得我们深思。总体来看,绝大多数村庄负债都是因为上面要村里“做事情”,而且都是一些超出村庄实际能力和现实需求的事情,比如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以及上文提到的修建村委会办公楼等。表面上看,做这些事情似乎是在帮助村庄发展,让农村提档升级,但实际上,由于忽视了农村的现实基础,结果不仅做的这些事情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且进一步损耗了农村原本有限的资源条件,破坏了农村社会系统的内在稳定。
在城镇化发展的浪潮下,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客观规律是必然会有大量农村走向“收缩”。当前,农村仍有大量人口在持续向城市流动,老龄化已经成为很多农村的常态。同时,很多农村实际上并不具备“发展”的条件和资源,是经不起折腾的。这种情况下,乡村建设的目标应该立足和服务于这些“留守群体”的生产生活,而绝不是简单打造一批华而不实的所谓“发展”起来的农村。从实践来看,绝大多数试图让农村具有“发展”能力以及让农村变得“高大上”的做法最后几乎都给农村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即使那些少数具有“发展成效”的村庄,往往也是以不计其数的资源投入为代价,且最后都难以持续。所有不切实际的折腾和“发展幻想”都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资源投入,最终必然会拖垮我们强大的基层组织以及农村社会这个稳定的大后方。因此,地方执政者必须高度警惕这些虚假的“发展性话语”,真正立足农村的现实情况来开展乡村建设,让农村成为那些出不去的留守人群以及进城失败群体的安居之所,这才是当前乡村建设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