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孩子
他们看得见却总是无法和你对视
会说话却总是不与人交流
明明能听见却总是对人们的呼喊充耳不闻
……
他们的世界
是别人很难涉足的孤岛
正因如此
人们称他们为“星星的孩子”
“对旋转玩具情有独钟,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军军从出生开始,就长得俊俏可爱,一家人都很疼爱他。随着他渐渐长大,妈妈罗女士却发现,3岁的军军有些“与众不同”。
他不太爱理人,总是对妈妈的呼唤置之不理,哪怕喊他的名字几十次,都换不来一次回应。
平时,即便是家里来了同龄的小朋友,他也总是独自摆弄自己的玩具,把它们摆成整整齐齐的一排,有时候别人不小心弄歪了一点,他都会暴跳如雷,“歇斯底里”地大哭……然后马上又把玩具摆整齐。
他还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习惯——喜欢坐旋转的玩具、不喜欢咀嚼、只吃软烂的食物、不认识左右和形状……罗女士感觉自己的孩子有点“不一样”,但每次她准备要带军军看医生时,家里人总说“没事,等长大就好了”。
去年12月中旬,罗女士还在上班,接到了幼儿园老师的电话,“军军有点爱动,他完全不听老师的指令,甚至从来不跟老师对视……”
在老师的建议下,罗女士带着军军来到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
医生通过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给他安排了认识、语言、运动、社交等详细的行为评估,最后结合评估结果、行为观察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诊断:军军这是自闭症。
每100个孩子就有1名自闭症
患病率在逐年上升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儿童时期就会出现。它会影响个体的社交互动能力、沟通能力和行为表现。
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脑发育和生理变化等。
其实自闭症的“症状”也是各式各样的:有些孩子脾气暴躁,有些孩子性格温和;有些孩子不爱说话,有些孩子语言能力较强,很爱说话;有些智力低下,有些是高智商……
据《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发病率达0.7%,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超过1000万。也就是说,大概每100个儿童就有1名自闭症患者。在这1000万人群中,0—14岁儿童约有300万—500万人,且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
以下行为提示儿童可能患有自闭症:
1.社交互动困难:包括缺乏眼神接触、难以理解他人情感、缺乏同理心等。
2.沟通障碍:可能表现为语言发育延迟、重复语言或动作、语言理解困难等。
3.刻板重复行为:喜欢固定的日常活动和环境,对改变有抵触情绪,表现出刻板重复的行为。
4.敏感度:对感官刺激(如声音、光线、触觉)过于敏感或不敏感。
每个自闭症患儿家长都身披铠甲
敢于正视它,才能打败它
自从军军被诊断为自闭症后,为了全身心地照顾他,罗女士辞职了。
每天上午她带着军军去幼儿园,下午再陪孩子来省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上一些定制的特殊课程。
医生告诉她,自闭症孩子的恢复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只是通过短暂的上课、练习就指望孩子能够完全恢复,而是应该主动让他融入社会。所以,罗女士经常带着军军跟小区里的宝妈和小朋友一起野餐,或是请小朋友们来家里玩。
5个月过去了,尽管军军现在还是会因为一点声音的刺激而生气,看到旋转的东西还是忍不住观望,但他变得会主动跟小伙伴打招呼了,与人眼神交流时间增长了,独立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也提高了,还能主动提问、回答问题、说较长句子。
一些自闭症患儿的家长总是会想:为什么自己会被这样的命运选中?如果有一天自己离开了,孩子的生活还能继续吗?
对此,罗女士表示:
“目前我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带他认识我们的世界,同时去了解他的世界,哪怕这个过程慢一些。”
积极干预才是“最优解”
别忘了还有我们在!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目前无法彻底治愈。自闭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仍以教育康复训练为主。如果孩子出现相关症状,记得及时筛查评估,及早识别,早治疗、早干预,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省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开展有自闭症常规康复项目,如行为疗法、言语和语言治疗、社交技能训练、教育干预、感统训练、药物治疗等;还开展了多样且全面的心理行为评估方法及眼动追踪技术、量化脑电图脑网络功能监测技术等客观检查,及特色干预治疗项目。
特色干预治疗项目:
1.孤独症的肠道微生态重建和粪菌移植(FMT)治疗
2.孤独症“乐康教室+BSR”康复模式及学前融合教育
最后,希望大家对自闭症群体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
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温暖,早日找到内心的那把钥匙。
星星的孩子,也渴望光~
供稿: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主治医师穆林依
审核: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主任医师康晓东